>>> 2006年第11期
心脏病患者如何平安过冬
作者:许俊堂
寒冷与心血管疾病
心脏病患者,心肺功能储备下降,调节能力降低,气温、气压和湿度的突然变化,大风、下雪等恶劣天气使得患病机体难以及时调整,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突发事件的发生。寒冷刺激可导致冠状血管收缩和痉挛,加重心肌缺血,甚至触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导致心脑血管突发事件发生。如果患者出现寒战,还会导致机体耗氧量增加,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
此外,冬季是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感染不但可以诱发心衰,而且炎症过程还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和破裂,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保暖防寒
随着早晚温差的加大和天气的逐渐转寒,作为心脏病患者及其家属,应每天关心天气预报,根据温度及时增减衣物和调整出行活动的安排。北方地区,在供应暖气之前和停暖气后的一段时间,室内温度较低,应注意增添衣物,采取各种保暖措施,如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等,有条件的家庭,应打开空调,将室内温度调至18~24℃。洗澡水的温度应根据室内温度、自己身体状况和个人平时习惯来调整,如室内温度过低,应暂缓洗澡。需要注意的是,冬季室内温度也不宜过高,以免室内外温差过大。许多心脏病患者认为,冬季的寒冷可以通过“大补”来抵御,其实这是很不科学的,冬季仍需控制饮食总量和调整饮食结构,适当控制体重。
适当锻炼
高寒地区有“猫冬”的习惯,这对心脏病患者很不利。尽管活动有危险,但少出门、少活动会减弱身体各系统抗寒能力和机体整体抵抗力,不利于冠心病和心衰患者的康复。活动减少容易使体重增加,血糖和血压水平升高,血脂异常。
心脏病患者运动的原则应该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适当活动,不但可增强体力和身体抵抗力,还能增加患者抗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疾病的远期预后。外出活动前,要了解天气情况,如果遇到寒流、风雪天气,可以在室内做些运动。出门前除应根据天气情况穿戴好衣帽,还应适当做做热身活动,出门前身上不能有汗。但是,对那些每天坚持运动的患者,在天气突变时不能强求户外的规律运动。
冬季天亮的较晚,应该调整室外活动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浓雾散去之后再出门。应避免迎风跑步。运动强度主要取决于自己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一般应以不出很多汗、没有明显胸闷和气短,白天不感到很疲劳为宜。如果运动中出现明显的胸部闷痛,应停止活动或者休息后减轻;考虑有心绞痛发作的可能性者,需及时到医院就诊。遇有上呼吸道感染时,应积极治疗和充分休息。
自我监控
心脏病患者的自我监控十分重要。天气转冷之前,患者应该进行一次正规的体检,总体评估身体情况和疾病的危险程度,内容包括血压、血脂和血糖的情况,评价心肌缺血情况,评价心脏功能。冠心病患者需要做心电图检查,进行运动负荷试验(运动平板),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等。高血压患者在家每日至少测量血压1次,糖尿病患者应按时监测血糖,尤其在气候变化、情绪波动、失眠、手术或患其他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的情况下,更要严格监测和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心衰患者应该每日测量体重,并注意尿量的变化,如果尿量减少,体重短期内增加,应留意可能是心衰加重了。
正规治疗
患者必须遵照医嘱服用合适的有效药物,而不是根据药物广告自作主张,或者过分依赖营养保健品。应定期到医院复诊,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及其用量,出现不适应随时去医院就诊。
冬季应在服药后出门,如果出门时间较长,应该带上常规使用的药物。冠心病患者携带的主要药物为硝酸甘油,因为缓解心绞痛此药最有效,其他药物有的效果不如硝酸甘油,有的药物用法单靠患者自己不易调整掌握。
冬季外出如出现心脑血管突发事件,应及时呼叫急救系统,因为患者很难恰当自救。心脏病患者不能过分依赖“急救盒”中的药物,硝酸甘油也只是缓解症状,真正的救治还应立即到医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