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5期

贾府药案说人参

作者:达 凯




  我国应用人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红楼梦》中,医生处方、病家服药,最常用的药物应当首推人参。涉及到人参的药理和应用的章节有很多处。以人参入方的剂型就有汤剂、膏剂、散剂、丸等。曹雪芹以他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详细地记录了人参的药理和应用。在一味人参上大作文章,勾勒出许多精彩、曲折的药案。
  贾府的寿星史老太君常服“人参养荣丸”补养气血,借以延年益寿。临终前,还以人参代茶饮,以求生津醒神、回阳救逆。宝玉被油灯烫伤了脸,也用宋代《小儿药证直诀》中的“人参败毒散”外敷。至于那个误入凤姐设下的相思局圈套的天祥公贾瑞,淫欲未遂,七情内伤,又在冬夜里被一桶“黄龙汤”浇了个透心凉,内伤外感虚损成疾,也曾服用出自明代医家张景岳的“独参汤”固脱补气。
  患月经病的秦可卿求医于儒医张友士,开了一剂“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方中以人参为君药,每剂要用人参二钱。凤姐去探望秦氏时说:“别说一日二钱人参,就是二斤也吃得起。”当时一斤人参就需要600两银子。口气之大,非凤姐莫属。张友士开的这张处方,是《红楼梦》中惟一的一张载录完整、君臣佐使配伍精当的汤剂药方。用人参与白术、茯苓、黄芪相伍,共收补益肺脾之气、壮气血生化之源的功能。其组方医理、用药法度源自易水学派。
  “病西施”林黛玉所服用的方药中,大部分也伍以人参。“冷美人”薛宝钗对黛玉说:“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然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此话颇符合药性医理。黛玉自幼体弱多病,先天亏虚。后由肝郁化火、肺阴更伤,而出现咳嗽、咳痰、失眠等症状。人参和肉桂性味甘温,性属纯阳之品。如果配伍不当,药量太大,有生火耗津灼阴之虞,久施于黛玉的疾病无益反而有害。不宜太热,无疑是明智的辨证施治,清醒的对症下药。清代医家徐大椿就说:“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也。”宝钗劝黛玉吃“燕窝粥”,说“那东西最是滋阴补气”。与冰糖配伍,对黛玉的病证体质来说,是颇为对症的食疗佳方。
  凤姐因患“血山崩”,病情缠绵。除了每日请大夫诊脉更方,服用汤剂外,还要吃丸药缓图治本。配制“调经养荣丸”,需要上等的人参二两,。王夫人翻箱倒柜,搜寻了半日,只找出几枝簪子粗细的人参和一大包人参须末。凤姐那里呢,只有一些参膏。贾母手中虽有一些当日余下的“手指粗细”的人参,但拿到大夫那里一鉴别,说是由于年代太陈,人参的药性已尽。王夫人只得让周瑞家的去买二两来。宝钗却劝周瑞家的不要上药铺去买,她指出,外头的人参虽有全枝,他们必截作两三段,镶嵌上芦泡须枝,搀匀了卖,“看不得粗细”,真假难辨,难免买来劣质品。薛家是经商的,宝钗自然深知奸商药贾们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奥秘。她从人参行“要它二两原枝”来给凤姐配丸药。从这些章节中,我们可以了解清代有关人参的经营、鉴别、剂型的药物史知识。由书中的叙述得知,当时已有应运而生的“参行”,专门经营人参的买卖。这说明风行一时的“服参热”,促使了名贵中药的商业化。
  有人将宝钗说的芦泡须枝,解释成是浸泡过的人参,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其实它指的是人参的不同部位,即参芦和参须。参芦,是指人参顶部,形似泡。明代医家李时珍认为它可以治疗“虚劳痰饮”。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用参芦配伍催吐药,治疗痰因怒郁所致的呃逆。据最新的药理研究,人参芦并没有直接的催吐作用,它有解毒补虚的协同作用,可增加人体的耐受性。传统的中药炮制法一直认为人参应去芦,研究结果证明,人参芦所含成分与人参根近似。参须,指的是人参主根旁侧生的细根,称“人参须”,收载于清代张璐的《本草逢原》。其含多种人参皂苷,多用于胃虚呕逆、口渴多汗、咳嗽失血等症。参膏,则说的是人参的一种常用剂型。多以人参单味熬制而成,有时还配有其他的药物。明代医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载以人参十两,煎汁后浓缩成膏。可随时冲服,其药性较平和。参膏较人参的丸散有吸收快、服用方便和便于保存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