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有印痕的书该发给谁?

作者:吴民益




  开学第一天,我抱着新课本去分发。走进教室,教室里立即平静下来,同学们的目光一下集中到我身上。经过了漫长的暑假,校园生活又重新充满了新鲜的感觉,教师的一言一行格外引人注目。同学们对新学年充满着强烈的渴望。
  “老师,我来帮你发书……”“老师,我来……”同学们热情很高,都急于看到即将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伙伴”。
  我正准备叫上几位同学协助发书,突然注意到有几本书因为包装捆绑过紧,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直觉告诉我,书不能轻易发下去,得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于是我对同学们说:“老师这里有几本书因为包装运输的关系,留下一些印痕。”我把一本书举起来让全班同学都看得见。“那么,这几本书该发给谁?”
  一会儿,教室里窃窃私语。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站在老师的角度设身处地想想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我请几个同学发言。有的说,按顺序发,轮到谁,就是谁;也有的说,根据成绩,发给成绩差的同学;甚至有同学说抓阉……我未置可否。让他们的思想先暴露出来,便于有的放失,对症下药。
  终于有个同学发言了:“老师,发给我一本吧。”我立即追问:“你为什么要一本?”
  “因为总得有人得到的,不如我要了吧!”我立即表扬:“让我们为她的这种为他人着想,宁愿自己吃亏的精神鼓掌!”
  顿时,全班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正确的舆论导向初步形成了。但这是在老师的强烈暗示下形成的,学生对这种行为深远意义还不能理解。我必须“扩大战果”。
  “还有哪些同学愿意得到一本?”一些小手举了起来,也有一些同学犹豫着。我有意地在教室巡视了一遍,故意在一些目光不够坚定的同学面前停一下。最后,全班同学的手都举了起来。孩子们心灵纯洁,有了榜样的力量,他们总会热烈响应的。
  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老师为我们班同学有这种精神感到由衷的高兴,但究竟这几本书该发给谁,我们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这样,我们来一次演讲比赛,看谁能把自己要得到书的理由说得充分,说得有力,谁就能得到一本。大家做评判员,谁说得好,就给谁掌声!”
  就这样,这几本令人棘手的书,巧妙地转化成了一种荣誉的象征,一种学生心灵的净化器。
  一阵七嘴八舌的议论后,有的同学发言了:“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当中,应该互相关心,宁可自己吃亏,不贪图小便宜,如果人人都争要好的,那书就发不下去了。”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又有同学登台了:“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书籍的好坏重要的不是它的外表,而在于它的内容。所以我愿意要一本。”又是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只要我细心爱护,小心修理,书可能比别人的还要漂亮!”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吧!古人尚能如此,何况我们是新一代的学生!”
  一阵又一阵掌声,把教室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我把每一种新颖的观点,都归纳概括出来,写在黑板上,并且适时补充诱导。我再次“穷追不舍”:“我们集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有这种‘吃亏’精神?”
  于是班上又讨论开了:捡起不是自己扔的纸屑,分发东西不挑不选,劳动不拈轻怕重,肯干脏活累活……
  最后,大家评选出演讲的前三名,他们自豪地拿到了有印痕的书,我号召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最后,所有课本都愉快地分发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