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素材的选择
作者:张卫星
1,选择有现实性的学习素材
学习素材要有一定的现实性,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而且所含的数学信息与本节课教学目标密切关联,有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时,教师让每个学生带来两袋盐,两袋盐正好是l千克。学生将盐掂在手上可感受到“1千克”到底有多重;每袋盐500克(包装袋上标明),两袋盐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学生又可从中感受到“千克”与“克”的关联;盐是日常生活中的必用品,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可见,学习素材要具备数学价值是数学学科的属性所决定的,学习素材不含有数学信息就不具备数学价值,这样的素材无论学生多么感兴趣,也不应选择利用。
2,提供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学习素材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之上,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即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不论学习素材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只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都应大胆使用。
例如,在教学“搭配”时,一位教师提供了如下的学习素材:“十一”黄金周,老师报名参加了一个“七日游”旅游团,并且准备了2件上衣、3条裤子(课件展示),要求学生思考:想每天都穿得不一样,能做到吗?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接着提问:2件上衣和3条裤子到底有几种不同的搭配呢?可以用图片配一配;也可以直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拿图片配的,有画图表示的,有用连线方法的,甚至有用乘法计算的。许多学生感到画衣服和裤子太麻烦,就想到了用数字或字母分别表示衣服和裤子……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经验和基础不同,在解决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悟了从“无序到有序、从图片到符号、从连线到算式”等数学思考方法,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筛选有层次性的学习素材
应在大量的学习素材中筛选出能使学习活动分层深入的素材,以促进学生的不断探索。
例如,在教学“平方分米”时,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的片断:
(1)出示一张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纸。
(2)2平方分米有多大?用手比画。
(3)4平方分米呢?8平方分米呢?……在教室里你能估计出哪些物体的面积?
从1平方分米到2平方分米,再到4平方分米。学习材料的梯度恰当,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还渗透了一些倍数的思想,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对平方分米的理解。“在教室里寻找”体现了学习材料的适度开放性,学生的经验有所不同,选择从教室里寻找再去拓展,具有多样性,又相对集中,有利于小组交流和全班反馈。
4,捕捉有生成性的学习素材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学生的经验、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困惑都是不可忽视的学习素材。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并根据“生成”及时创设新的教学活动主题。
例如,在解答“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一棵。张叔叔买回4棵,每棵便宜多少元?”时,学生很快有了两种解法:①16×3=48(元),48÷4=12(元)。16-12=4(元);②16×3=48(元),16×4=64(元),64-48=16(元),16÷4=4(元)。这时,有一位学生说:“我觉得16÷4=4(元)更简洁,但我说不出为什么。”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执教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分析“买3棵送1棵”的意义人手。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买3棵送一棵,就是买4棵树便宜16元,所以16÷4就是每棵树便宜的钱”。案例中没有用“对”或“错”进行简单的评价,也没有弃之不顾,而是及时把握住了这一学习素材,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透彻。
5,挑选有教育性的学习素材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稳定地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品德教育的学习素材。
例如,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时,我挑选了如下二道题目:
1,每条手帕的价格是2元。在近期促销活动中,华联超市打5折,三江超市“买五送一”。如果要买630条手帕,到哪家超市购买比较合算?
2,张叔叔每个月的手机通话时间约为60分钟。王叔叔每个月的手机通话时间约为300分钟。通讯公司现有两种手机资费可以供顾客选择:
卡类 月租费(元) 每分钟通话费(元)
A卡 40 0.35
B卡 0 0.55
请你根据上面的信息帮助两位叔叔各选择一种比较合算的手机资费。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学生既掌握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又感受到精打细算的魅力。相信经过这次学习,学生对勤俭节约的思想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有机渗透,比空洞的说教要好得多。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有效地选择、组织、加工学习素材,思考和挖掘每一个学习素材的教学价值,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