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当的归因及对策分析

作者:刘 玲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经常会出现一些干扰因素,这些因素常常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关。本文试图通过对教师处理课堂问题行为过程中的不当表现进行归因,提出一些教师正确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 归因 对策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取得教育预期效果的保证。本文试图通过对教师处理课堂问题行为过程中的不当表现进行归因,提出一些正确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及种类
  
  课堂问题行为包括教师的课堂问题行为和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本文所指的是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国内外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颇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将问题行为定义为:“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我国心理学家邵瑞珍将其定义为:“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简单地说,问题行为就是在课堂里阻碍正常教学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对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国内外的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类。美国的威克曼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扰乱性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奎伊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我国有学者把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的攻击行为,如心理抵触、侵犯别人、顶嘴、做小动作、多动、走神、发呆、插嘴,恶作剧等;二是内向性的退缩行为,如缺乏耐心、追求一知半解、自以为是、轻视他人、不做作业、放弃学习、胆怯退缩、盲目跟从等。外向性的攻击行为教师一般都能观察得到,而且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内向性的退缩行为虽然不会影响到其他学生,但可能会影响教师上课,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也不利。
  
  二、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当的表现
  
  1,不闻不问。把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当作教学以外的因素,不予处理。或者往往把这些问题交给班主任和学生父母去纠正,让别人来承担责任,自己则摆脱麻烦。课堂的问题行为是发生在课堂上的,教师对其不予处理或将责任推卸给别人,即使该同学的课堂问题行为会暂时消失,但却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很有可能会再次出现。
  2,急躁武断。表现在有些教师不调查事件真相,不搜集论据,不考虑其他相关的情景,轻易做出结论,认定学生有课堂问题行为,把学生训斥一顿,这样就会造成师生对立,教学效果下降。
  3,强行制止。教师发现问题行为后不是因势利导,而是采用惩罚等手段进行制止,这可能会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
  4,存有偏见。教师对学生存有偏见,是指一旦被教师认定为是好学生,即使该学生出现了问题行为,教师也会认定该学生的行为不属于错误行为。教师这样做,势必会挫伤一些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会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不会得到教师的认同。而一些所谓被教师认定的好学生,也可能会由于教师的错误认定,结果无法对自己的课堂问题行为加以改正,甚至变得越来越严重。
  
  三、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当的归因
  
  1,教师观察不够准确。观察是教师处理问题行为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随着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经验的逐步积累,教师会越来越多地注意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教师与每个学生空间距离不同,观察效果也不同。比如教师对坐在最前排正中学生的表现资料收集得比较齐全,对坐在后排角落的学生,则由于障碍比较多,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或错误的判断。最后,由于课堂教学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即使是资深的教师,也无法对课堂中所发生的所有问题行为都了如指掌。
  2,判断处理问题行为带有主观性。一些教师在判断学生的问题行为时,往往缺少仔细客观的调查,而是从主观印象出发,用“有色眼镜”看学生,这样即使教师看到问题行为,还是无法进行正确判断,而可能把正确行为看成是问题行为,把问题行为看成是正确行为。这些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把一些学生的行为归为问题行为,在处理方面,不经过仔细考虑,鲁莽地做出错误决定。如果学生的一些行为只是习惯性行为,而不是比较大的复杂问题的一部分,教师应该禁止学生的这种扰乱性的或惹人讨厌的习惯,但不应该把这些习惯描绘得比其本身还坏。
  3,课堂控制能力的缺失。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有效处理各种问题,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一种能力。教师在课堂上采取过于放任或过于严厉的方式,都是课堂控制能力缺失的表现。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采取过于放任的方式,可能是由于教师本身没有能力去禁止他们这种行为;而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采取过于严厉方式的教师,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要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只有通过强行严厉的方式。这样做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紧张,而且,这种问题行为会再次出现,甚至会变得更加严重。
  
  四、教师正确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分析
  
  1,更新错误观念。第一,要更新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错误界定。课堂问题行为是一种影响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很多教师常常误把一些自己没有预期到的行为都归为问题行为,这是不合理的。比如,学生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错误或学生向教师提出一些教师没有预期到且无法回答的问题等,教师都认为是扰乱课堂秩序的问题行为。其实,如果教师处理得当,这些行为反而有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要更新教师中存在偏见的观念,做到一视同仁。这就要求教师在判断学生问题行为时,做到客观公正,不因人而异,不能因为一个学生犯过几次错,就给他贴上标签,认定他的行为都是问题行为。也不能因为一个学生以前没出现过问题行为,就认定他以后也不会出现。
  2,全面客观地进行观察。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偶然的或有计划性的察觉学生的特点、人格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它伴随着教学的全过程。课堂观察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对学生学习困难的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但是课堂观察必须做到全面客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随时对课堂活动做出调控,制止问题行为的发生及恶化。教师要对课堂中的全面情况加以监控,同时还要根据课堂情境的特点和学生表现,对课堂活动的某些方面或某些学生的个人行为进行重点观察,以达到对课堂活动的深入了解。实践表明,教师心理活动的某些主观成份有时也会左右他的课堂观察,从而形成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观察结果,教师应该加以排除。
  3,有效进行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管理,即在课堂教学时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有效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有效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必要保证。课堂管理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建立明晰的课堂规则,同时,教师也应该控制自己不当的教学行为。当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行为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不能够直接向学生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如果学生拒绝与教师合作,不采用教师找到的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或者一直不能遵守自己的承诺,这时教师就需要与家长加强沟通。家长参与学生的教育,要同对学生持积极的态度、与学生良好的学业或表现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通过电话或家访与家长联系,互通信息,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商议教育方法。但切忌“告状”,因为这样会使师生关系紧张、对立,诱发新的问题行为。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遇到的难题,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正确地进行处理,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正确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对策除了上述几点外还有很多,如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等。总之,教师只有在课堂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些对策,才能正确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有效促进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