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初中生物有关遗传和变异的教学探索

作者:薛 英




  在中学阶段,有关遗传变异的教学始终都是学生感觉最抽象、最难以理解的,然而又是最感兴趣的知识。新课改后的初中教材,虽然难度较小,但涉及的面比较宽,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话,恐怕学生不仅难以理解,更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呈现生物学知识时,应力求改变抽象、静态、无味的呈现方式,在抓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换、改、删、增,并有意识地与高中生物教学衔接起来。
  
  1 改换教材内容顺序,让学生更易了解生物知识
  
  七年级上的《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是以“细胞核—DNA—基因—染色体”为主线,让认知尚有些欠缺的初一学生能够说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确实比较困难。笔者做了相应的调整:按照“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这条思路层层深入,并运用生物八年级下中染色体和DNA关系的图片,以及自绘的基因模式图,运用大量生动的影像资料,展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立体或平面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抽象深奥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让学生能较容易地理解三者的关系。
  
  2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加教材广度。便于学生积极探究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减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借助书上的图是很难讲清楚的。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生物八年级下P29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图,了解人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形态和数目是一定的。再根据P29染色体和DNA关系的示意图,让学生回忆出三者的关系;然后再以P31图示来说明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最后以人的生殖细胞的形成来进一步说明如下:
  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精子+卵细胞——受精卵数目 23对 23条 23条 23对 — —强调在精子和卵细胞中没有成对的染色体,从数据的比较中知道人类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后,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与体细胞的数目相同。再举其他生物的例子让学生探究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同时使前后的知识融会贯通。
  
  3 与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
  
  初中生物难度相对较小,对学科知识体系一般只要求了解,再加上初中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而高中生物难点多,抽象思维多,需要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并要求学生勤于思考,举一反三,因此,为了让初中学生能较快地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作为初中生物教师,不仅应该让学生了解初中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多方面的能力,还应该熟悉高中教材,适时找到初高中连接点,随时补充间断点,对某些知识面拓展深化,在初中教学中有意识地与高中生物教学衔接起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节,主要是以文字叙述的,要求学生能说出孟德尔的实验现象,了解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概念,以及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组成。如果生硬地搬出以上的概念,教师会感觉很生涩,学生也常感到莫名其妙。若根据高中生物相关内容把文字叙述转换成文字图解及基因图表,教学就容易得多了。首先写出孟德尔对相对性状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告诉学生纯种的亲代高茎和矮茎杂交,子代只得到高茎,那高茎是显性性状,矮茎是隐性性状,顺理成章地就提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概念,同时还隐藏有判断显隐性状的一个方法。又由于基因控制性状,故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然后,再告诉学生显性基因规定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纯种就是由两个相同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于是就可以用控制性状的基因对应文字表示孟德尔的实验过程,从中得出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有两种,控制隐性性状基因组成只有一种,根据基因组成及其比例,学生就明白了孟德尔的实验现象,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以前学习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基因也是成对的,而在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及上面的基因减半,而受精卵又恢复到和体细胞相同的染色体数目。在这个基础上,后面的有关禁止近亲结婚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用图解的方式去探究,既增加了学生无限的兴趣,又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防止近亲结婚的意义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通过不断实践、反思,根据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适当地与高中知识衔接,结合社会热点,拓宽学生的视野;就可以使初中遗传变异的知识成为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同时成为最能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