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小学数学教学稳中求变的思考

作者:沈坤华




  审视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以下问题值得关注:①知识教学成分过重,学生没有或者较少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停留于认知水平,不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②标新立异,基础落空,教学赶时髦,课上得热热闹闹,但学生学得不够扎实;③课堂练习不得法,忽视基础练习,一味变换形式,往往拔苗助长。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要稳中求变,既要稳中学好知识,又要变中发展思维,让学生学得扎实、灵活,有实效。
  
  一、数学教学稳中求变的内涵分布
  
  数学教学“稳中求变”有以下三层含义。①夯实基础。教学始终不能离开学科本位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基础知识学扎实,基本技能练到手。②变化有度。有变化才能有提高、有拓展,但变化失度,调控失当,将得不偿失。③“稳”和“变”互相依存。课堂教学的“稳”是“变”的前提,而“变”又反作用于基础,在更高层面上稳固了基础,促进课堂教学不断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二、数学教学稳中求变的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小学数学教学稳中求变的三种策略:教学目标统筹兼顾,教学过程适合学生,课堂练习层次分明。
  1 教学目标统筹兼顾
  (1)以知识技能目标为基点。知识技能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载体,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过程性目标的起点,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学生经历、体验和探索学习过程,都要围绕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传统教学中让学生整理、记住法则,说明算理,形成计算技能,掌握数量关系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是值得秉承的。例如,学习“有余数除法”,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初步建立余数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等。还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让学生体会算理,并会计算。
  (2)以过程性目标为支撑点。知识技能目标没有过程性目标的支撑,就会显得单薄,孤立无援,停留在概念到概念的水平。重视过程性目标,正是让学生有体验、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在经历的过程中,获得提高。例如,学习梯形的面积,仅仅记住公式“(上底+下底)×高÷2”是远远不够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可想出多种方法来推导:①把梯形分割成平行四边形加三角形;②分割成两个三角形;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在这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体验到数学活动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当然,过程性目标和知识技能目标是密切联系的,一旦剥离,也会适得其反。
  2 教学过程适合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是教学过程的基础。教学过程适合学生,就是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不仅重视知识本身,更重视学生认知的规律。
  (1)找准学习起点。学习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必需的知识准备,包括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应该说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更习惯于从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出发,按教材的编排意图有条理地进行教学。如果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所需,这样的教学将更有效。数学教学离学习起点越近,越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迁移的发生搭建“脚手架”。例如,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材安排了为什么要统一面积单位的环节,而学生的现实基础又如何呢?实践证明,学生对面积单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如自己家的住房面积是120平方米,自己的小房间是10平方米等,教学时就可以以此为切入口,把重点放在面积单位的体验、感悟上,而不必在统一面积单位环节上多花时间。
  (2)坚持循序渐进。所谓循序渐进是指学习按照一定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就是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提升学习要求和认识水平。在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适度的台阶。台阶过高,学生攀登不上去,容易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会丧失自信心;台阶过低,难以激起学生追求知识的心理,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熟悉教材的前后联系,精心设计适度的台阶。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画高部分是难点,基础是画锐角三角形的高和直角三角形的高,而画钝角三角形的高,一般只要求画钝角所对应的边上的高。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效果好,那么可以拓展到画钝角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上的高。如果不是循序渐进,而是急于求成地去进行拓展,效果会适得其反。
  3 课堂练习层次分明
  (1)基础练习求扎实。数学教学离不开练习,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数学练习“下要保底”,这是扎实基础的重要保证。首先,设置针对性练习,也就是针对教学中重点或难点,进行有的放矢的练习。如“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学生试商有一定困难,我们就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最大能填几: ()×6<45",让学生进行口算,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其次,进行模仿性练习。设计一些与基本教学内容相似或相近的练习,让学生进行模仿。学生练习一旦碰到了困难,往往也会自己去翻阅书本,复习以后,自己能够解决问题。
  (2)变式练习有分寸。由于对数学练习的片面理解,有的课堂练习,基本的练习还不过关,就进行眼花缭乱的变式练习,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其实,一节课时间有限,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变式练习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变”的分寸,以实现在扎实基础的前提下,促进学生有效提升的目的。例如,学习“数学广角——烙饼问题”,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教材设置了一定的规则: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提出“烙3个饼”的最佳方法与实际生活是有距离的,学生理解也有较大困难。变式练习也要遵守这样的规则,随意拔高要求,改变规则,问题变得过于复杂,学生是无法在一节课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