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主题式课例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陈 静




  主题式课例研究是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有效载体,是引导教研组成员共同投入智慧,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笔者就它的实施策略谈点管见。
  
  一、主题式课例研究的特定含义
  
  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个教学内容由同一位教师先后上两次课(前后两次上课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教师),教研组成员对这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三次讨论。通过行为跟进和问题追踪,执教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全体教师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最终达到个个有收获,人人有提高。
  
  二、操作流程及实施策略
  
  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不是简单的听课、评课活动,而是选择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组织展开探究。它不仅仅是一次活动,而且是一个运用理论,探讨问题,深入反思,修正实践的活动过程。其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次讨论:选择主题,集体备课;
  第一次上课:课堂实施,行为跟进;
  第二次讨论:评议提升,形成新案;
  第二次上课:再次施教,连环跟进;
  第三次讨论:提炼总结,形成案例。
  其具体的步骤和实施策略是:
  1.选择主题,集体备课。主题的确定是“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有效实施的保障。确定研究主题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突出学科特点,密切关注当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焦点问题。如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单一、孤立、封闭地就语文学语文的现象,我们确定“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整合其他学科内容品读导悟”这一主题开展研究。又如,针对语文课堂过分注重教材分析,忽视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的现象,将“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以读为本、以读悟情、以读悟语”作为研究的主题。主题确定之后,选定一个教学课题,确定一位执教老师,全体成员围绕主题和教学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共同探讨,形成初案。
  2.课堂实施,行为跟进。在“一讨论”形成初案之后,执教老师第一次上课。全体成员围绕研究主题全程参与课堂观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录像,便于进一步分析、研究。
  3.评议提升,形成新案。“一上”结束后,全体参与者立即开展第二次讨论。讨论要紧扣研究主题和既定目标进行。先由执教者进行教学反思,谈课堂实施的得与失,然后大家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畅谈听课感受,并与“一讨论”中达成的共识进行对照,重点是找出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新的教学预案。
  4.再次施教,连环跟进。连环跟进是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的特征。因此,将“二讨论”形成的新案,由同一位教师进行第二轮教学(也可以是不同的人),是连环跟进的关键环节。在第二轮教学中,全体成员再次有目的地参与课堂观察,作好相应的课堂记录,并与“一上”进行认真对比,着重检验在“二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改进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5.提炼总结,形成案例。“二上”结束后,全体教师仍围绕研究的主题进行讨论。“三讨论”更多关注的是对前后两次讨论和上课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追踪反思,进一步明晰问题的解决策略,总结规律,形成经验,指导今后的教学。同时,将研究过程中的教案、课堂实录和评议资料进行整理、提炼和总结,形成案例报告。
  
  三、主题式课例研究的现实意义
  
  1.促进教师不断反思,提升自我。自我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基础,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主题式课例研究过程中,全体参与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促进了教学行为的改进,提高了自身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教师更加明确自身现有的发展水平,正确看待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更有助于明确自身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
  2.促进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与有效合作。主题式课例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平等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让每一位教师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研究中,每一位教师都是活动的设计者与实践者,他们提供原有经验,又获得新经验,这种新的教研氛围和教研文化,促使教师群体从封闭走向开放,为教师创设了一种新的职业生活方式。
  3.促使学校逐渐成为蕴含生机与成长的学习组织。以主题式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方式,完善了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创设了一种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文化氛围,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真正形成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共同体”。
  
  四、问题与思考
  
  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研究主题不鲜明。主题是“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的核心,它能使研究活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确定主题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主题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二是学科特点不突出,不利于参与者集中精力进行课堂研究和行为跟进。例如, “语文学科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或“关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主题,前者过于宽泛,后者既宽泛又没有突出学科特点。
  2.行为跟进与研究主题脱节。受以往的教研活动方式影响,参与者在进行课堂观察和讨论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撇开研究主题,又回到了“就课论课”的阶段,导致行为跟进停滞或失效,无法将研究主题进一步深化。
  3.总结提升缺乏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但由于缺乏专家的引领和指导,教师在对研究课例进行讨论和总结时往往会低水平反复,始终在原地踏步。要保证教研活动的效果,提升课例研究的层次,专家的引领必不可少,专家的深度参与能够避免讨论的低水平重复、并能从理论的高度对课例进行剖析,带给一线老师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