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上的应用

作者:方丽珍




  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为特点,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其最大特点是注重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使学生在尝试、探究、交流等活动中,找到了充分的“自由发展区”。笔者在新课标生物教学中运用这一模式进行探究和实践,具体概括出“激趣诱思→实践探究一交流修正一反思提高”四个教学环节。
  
  1 激趣诱思
  
  学习兴趣是一种积极情感下带有情绪色彩的求知意向,是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应用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质疑的机制来刺激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探究的欲望,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心理准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的现象,把学生引入一个富有疑虑充满好奇感的境界中,使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如教学《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时,教师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利用多媒体放映预先录制的“用过氧化氢(双氧水)给伤口消毒”快速产生气泡的动态画面。这样的动感画面,学生兴趣被激发,教师应立即抓住机遇,抛出问题:这气泡的成分是什么?是怎样生成的?如果把药用过氧化氢涂擦在正常人的皮肤上,又会是怎样的现象?再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医用过氧化氢涂擦在自己皮肤上,进行现场实验,又提出问题:谁能解释正常人皮肤与伤口对双氧水出现不同反应的原因?正当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时候,教师引导他们阅读课本相关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水到渠成地获得相关知识。通过这样多元互动的参与探究,学生就能轻松掌握“酶”的定义和作用。面对自己的动手取得的实验结果以及获得的知识,学生不但有了成就感,而且还能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思考探索更高深的知识,创新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一般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可以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实验出发,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出发,还可以从每一节开始的问题探讨出发,关键是要设计出学生感兴趣、能引起思考争论的问题,引发学生产生渴望求知的心理机制。学生渴望求知的动机是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最持久、最稳定的动力。因此,“激趣诱思”环节是新型课堂模式中最基础的一环。
  
  2 实践探究
  
  实践探究,指学生为了发现事物的某一特征,或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地开展探究的一项活动,从而实现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在实践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提供、创设一定的条件,以促使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筛选提炼,这包括:教师为学生拟定的自学提纲,做实验用的各种仪器,利用计算机制作的课件,各种参考数据资料等等,激励学生在充满神奇与奥秘的生物知识领域里不断追寻,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热情。比如在“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教学前,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三组实验材料及相关用具:①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新鲜肝脏研磨液;②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经煮沸的肝脏研磨液;③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经5℃恒温箱处理的肝脏研磨液。上课时,教师出示实验条件:现在我把过氧化氢酶进行不同温度条件的处理,你能预测实验结果吗?为了检验你们的预测是否正确,请每小组选派两名代表完成上述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当实验完毕,三组代表把各自的实验结果投放在大屏幕上时(见表①、②、③)。教师发问:这实验结果跟你的预测一样吗?请指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无关变量是什么。你能写出实验的结论吗?学生轻而易举就可以回答:自变量是不同的温度,无关变量是加入物质的种类和量、检验的方法等。结论是: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低温酶的活性受抑制,高温使酶失活。紧接着又提出这样的问题:高温为什么会使酶失活呢?学生会凭借他们获得的知识回答:高温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教师这时已经看到学生动手参与之后取得的成果了,于是,一些更有自主性的事情就可以让学生来做了:给你相关的实验材料和用具,你能否设计出实验步骤来探究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你会作出假说并预测实验结果吗?倘若你能成功设计出来,那将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之后,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设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酶促反应速度与温度、PH、反应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关系。通过实践探究,让学生懂得知识的获得、能力的获取都是通过自己的参与和实践而来的,还可使学生产生自信、自我肯定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内在的学习动机,并牢固地建构起知识的体系。
  
  当然,不同程度的学生,肯定存在着基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探究学习,掌握知识的目标,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进行独立探索的同时,相互协作,共同讨论,以探索出最佳的问题解决的方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指导他们选择其中科学的方案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师在学生实践探究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详细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如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性的问题,是主要问题还是次要问题,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找出最佳对策和方案,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指明方向。
  
  3 交流修正
  
  交流修正,是教师为引导学生对自己思想情感进行疏导,让学生把自己内心感受、体验、想法,探究结果等充分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在实践探究环节中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大部分学生能基本解决问题,但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仍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对某些知识理解不透彻、不准确的情况。基于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解决在实践探究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讨论教师创设的中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的看法,阐述自己的依据,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教师再做水到渠成的点拨或补充说明。例如在前面学生设计“探究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的实验方案中,教师从中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案(表①、②、③)展示于大屏幕:
  围绕这三种结果,师生进行讨论:对于表①操作顺序错误,原因是PH未得到控制之前,酶已对反应物起催化作用;对于表②看似合理,但酶并不在我们设定的PH环境起作用;显然,表③是最合理的。最后教师点拨敲定:酶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PH,偏离最适宜的PH,酶的活性会减弱,过酸或过碱会使酶失活。由此可见,学生在进行讨论、交流的活动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有思考、探究价值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探究分析,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种动态发展的模式能使学生的理解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一定的升华。
  
  4 反思提高
  
  反思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学习评价的过程。反思不仅能促进知识的获得,更能使学生在自我监控下调整学习的策略和方向,促进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应针对前面几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主动探索和集体讨论的倾向,适当设计一些小问题和练习题,给予学生再实践的机会,以解决学生还没有涉猎或没有妥善解决的问题。如学习了“光合作用过程”后,学生知道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是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重要因素,教师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①若要提高大田农作物的产量,可以采用哪些措施?其中哪种方法最可行?②若要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又该用什么方法?又如在做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后,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能否用inloIKNO3溶液代替蔗糖溶液?若能,将会出现什么的现象?再如学习“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之后,教师又可以提出两个值得探讨的问题:①通入A瓶中的气体确实不含二氧化碳吗?你有没有好的办法使该装置更科学?②能不能在B瓶液面放石蜡油造就无氧环境?(《生物》必修1第92页)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能够纠正原有的错误或片面认识,进一步巩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实践化,又能促进思维的深刻性和发散性,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的应用,变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为多向发展模式,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