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莫让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缺失

作者:冯兴宝




  一个民族的延续,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延续、民族文化的延续。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或者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在语文,中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语文对传承优秀文化,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本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对教师而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的素养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更新,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比如《论语》中出现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体现着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从屈原的《离骚》到辛弃疾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文天祥的《正气歌》,都体现着爱国主义传统。范仲淹的《渔家傲》抒写的是一种对边境未宁、国事未安的深沉忧患,对戍边将士久戍不归、思乡心切的同情和关心。 《岳阳楼记》则渗透了作者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岳飞的《满江红》则把个人功名同报效祖国、献身抗金复国大业连在一起。这些都是中国社会传统人生观和传统价值观的体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曹刿论战》、《过秦论》、《六国论》则在宣扬注重仁义、强调德化的政治思想,表现的是纳谏用贤以及取信于民的为君之道和以史为鉴、明乎得失的古代政治文化传统。《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不仅仅是田园风光、恬淡情趣,更是一种隐士文化,是旧时代正直知识分子鄙弃功名、向往自由的高洁人格的体现。所以说每教学一篇文章,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得到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是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但语文教师要个人钻研,提高素养;教研组里也要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提升每个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素养,这样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2 对课堂而言,要注重创设和谐气氛,紧密结合教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要靠长期的熏陶和点点滴滴的积累,因而在语文课堂上应注重创设和谐气氛,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情感的审美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心灵的净化。同时也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把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有的放矢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譬如现在的不少学生缺乏理想,没有追求。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屈原列传》、《涉江》等篇目,以屈原的事迹为榜样来启发、引导学生。如《涉江》中“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以比兴、象征之法表明诗人幼小立志,终身矢志不渝,并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的行动始终为其理想而斗争。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除了反映诗人强烈的爱国精神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诗人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再如语文课中富有人情味的民俗内容体现了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一面,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对民俗内容讲授,不仅可以活泼课堂气氛,调节学习情绪,而且必定会拓宽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蕴涵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优秀文化的精髓,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铸造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质,从而实现文化的传递,精神的传递。
  
  3 对学生而言,配合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课
  
  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整理古今文化名人成长、成功的故事。如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强地成长?很多名人的成长经历、创业经验、奋斗历史都将给学生以前进的动力和启迪。所以经常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筛选催人奋进的古今文化名人成长、成功的故事十分重要。这个时刻可称为“和名人握手”,在这样的握手中,学生能从中汲取养分,为明天的成长奠定基础。
  其次,可以进行古诗词摘抄、诵读比赛。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也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民族语言运用的典范。进行古诗词摘抄、诵读比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使他们喜爱这些经典的语言文字,为他们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而学生不断接触古诗词,耳濡目染,受到其中一些积极人生理念和道德情操的熏陶,自然而然的可以慢慢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表现出成熟、懂事、知书达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这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灿烂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因此而得到传承、发扬。
  第三,利用课余时间精读一些优秀古典小说,写读后感。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书籍,没有书籍的哺育滋养,学生的生活是不完美的。读书,特别是文学书籍的奥妙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塑造着学生,成就着学生。名著的阅读使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
  第四,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学生的情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知识量大,涉及面广,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如何挖掘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调查家乡的文化名入”之类的活动课,其目的使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访问了解某些情况或事实、历史,由此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也可适当安排学生参与一些健康的民俗活动,如参加当地有民俗特色的节庆、仪式等,增加学生对相关民俗知识了解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对民俗的兴趣和切实感受。这样在课堂学习外。以多彩的生活激活学生的兴趣,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知识人格,可以说通过社会活动课,学生的情感得到再现,能力得到提升,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传统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自觉性,同时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为使祖国能立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而不懈努力。而当今时代,文化也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时代的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