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六“气”为校长管理增添活力

作者:刘 雪 刘景存




  1.树立正气,讲求原则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校之长,一定要在广大教师之间树立正气,办事公道,讲究原则。凡事要从学校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围着个人名利得失打转。如果校长品行不好、办事不公,即使本事再大也会失去感召力,要以身正求公正、以公正换人心。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个别校长在具体办事时,违背原则,办事偏离正确轨道。个别校长哥们义气浓,善于拉帮结派,认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管理到位。地域、姓氏、毕业学校、师生关系等成为分裂老师的一个标准。对于同一个乡镇、相同姓氏以及自己的学生格外照顾。这些都是校长不应该做的。实践证明,学校只有树立了正气,才能够抵制歪风邪气。校长只有公道办事、讲求原则,才能够得民心、顺民意,管理渠道才能畅通无阻。
  
  2.胸怀大气,善于学习
  
  孟子说:“心之宫则思。”校长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面对性格各异的教师,要协调好科任教师的关系,开展好学校的各项集体活动等。这些工作要做好,就需要校长要胸怀大气,要善于学习。钱钟书说:“读书不能只是眼读,也不能只是心读,而是超越二者之上的神读。”用眼读,就是把知识像拍照一样拍下来,原封不动地记在脑子里,这是下智;用心读,就是只以理解书中的内容、观点为目的,至多是一座储存知识的仓库,这是中智;用神读,就是不但心领神会书中的精髓,还能融进自己的创见,这是上智。校长要多用“上智”去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以研究的态度去学习。要把学习看成是发展的动力,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管理水平,达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3.学会忍气,能够包容
  
  用宽容之心对待教师,这是校长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宽容就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不追究,不报复。要做到宽容别人,就应经常想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计较小节,容许教师犯错误,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会宽恕和容忍教师,体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宽阔胸怀;学会换位思考,能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样才不会执迷不悟,才能化干戈为玉帛,与老师建立友好的感情,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心相印,力相聚。
  
  4.鼓足勇气,善于激励
  
  校长要经常激励教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因此,校长要善于观察教师的言行举止。要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处处发现。人的内心世界总是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个好的校长总是一位很好的观察家。他应该善于发现教师的闪光点,对于教师在工作上作出的努力或是取得了成绩,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及时进行表扬。教师的工作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更能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能,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当然,表扬必须考虑周全、符合客观事实,这样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否则,目的没有达到,反而打击了其他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那就得不偿失了。
  
  5.说话和气,力促和谐
  
  随着干部年轻化的制度的推进,一大批年富力强的教师走上了校长的工作岗位。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能力强、干劲大。但是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文化、学术氛围浓,权力意识淡薄,年龄、资历、学历等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大。有些校长端起“官架子”、拿出“官脾气”,运用手中的权力,去强力推进工作,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或是对立、甚至阳奉阴违,工作局面很难打开,甚至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和挫折,严重影响学校的办学效益。
  魏书生校长的“我是给大家干活的”这句话就很有哲理。他表明了领导不仅仅是控制、组织、指挥、协调,还有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为教师服务”。作为校长要时刻记住:我不仅仅是管理老师的老师,更应该是一个服务老师的老师。知识分子最敏感、最强烈的要求是得到尊重,特别是受到领导的尊重。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领导也并不是样样都比别人强,而是要比别人更会关心、尊重人,用自己对事业的责任感去感染人,了解教师的疾苦,尽最大努力去为他们排忧解难。
  
  6.发展大气,高瞻远瞩
  
  “心有凌云志,胸有大丘壑。”校长一定要高瞻远瞩,有一个宽阔的胸怀,从总体和长远的角度去思考学校的工作、规划学校的未来。要有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自我看自我的大气。对于学校的发展,校长首先要研究学校的过去和现在、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区域中的位置、发展前景,尤其是学校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困难、已有的优势,任何学校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学校自身的基础之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好校长正如一军之帅,他的眼光和素质往往决定了这所学校的未来。作为校长,总体的办学思路必须清楚明晰,要做到科学规划,远景发展和近期目标相辅相成,长计划短安排相得益彰。有无科学的前瞻性,也最能体现校长有无独到的办学思想和战略家的气魄。
  
  (作者单位:临沭县周庄中学,山东 临沭,27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