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语文教学应重视新词的学习

作者:郭珊珊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语言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词汇尤其如此,因为它是语言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在过去的20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上也出现了大量的新词。
  这里我们所说的新词是指某一社会或阶层中为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所喜好的那些流行的新词、短语和术语。新词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时尚,传递着强烈的时代感和变革中的社会的文化。“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不应脱离生活,正因为如此,我们语文教师应当研究新词,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中学生学好语文,学好、用好母语。
  
  一、新词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1、教材编写与出版的滞后
  由于受文体、篇幅、选材以及出版等方面的限制,中学语文教材往往不能及时反映当前社会上发生的新事物,大量反映社会现象和世界变化的新词缺少了展示的机会。因此,客观上决定了新词不大容易引起大家的重视。
  2、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一方面,高考作文不允许出现网络语言的“潜规则”吓坏不少人,使大家对新词唯恐避之不及;另一方面在高考中新词只不过占很少的比例,高考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因此,为了获得高分,中学语文教学对待新词的态度只能是少谈、不谈、不用。
  3、中学语文教师对待新词缺少正确认识
  长期存在。受到升学考试的压力和传统思维定势的制约,一些埋头于教学的语文老师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概念、新事物、新词,早已习惯了将自己置身局外。另外,老师们往往忙于让学生掌握教材现有的知识或研究历年高考的动态。已经觉得时间很紧张,已无多余的时间来为学生讲授新词,新词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对高考“禁止”的事物进行回避,固然是一种安全的做法,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我们的学生缺少了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辨别思考,长此以往,一个模子里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的只是共性,而缺少了个性与创造力。这与当前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对新词学习的欠缺,使学生们对社会现象知之甚少,也就不能认真地思考相关问题。曾经有一位参加某艺术学院播音系招生面试的女生,如今说起她失利的经历还每每感到很遗憾。当时,她对教授们提出的一个问题完全不知道如何作答,这个问题是:“请你谈谈对‘啃老族’ (或‘月光族’)现象的看法。”就因为不知道什么是“啃老族”或“月光族”,平时语音标准、口齿伶俐的她竟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最终,各方面条件都较优越的她与自己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这虽是个个案,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词缺失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二、新词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1、政治经济词汇大量涌现
  改革开放后,一些体现新体制、新时代以及经济迅猛发展的新词,如“一国两制”、“政企分开”、“三讲”、“三个代表”、“抓大放小”、“泡沫经济”、“牛市”、“绩优股”、“钟点工”等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进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其中一些词,如“大款”、“富婆”、“宰客”、“洗钱”、“传销”、“泡妞”、“包二奶”等,则反映了在经济转型期,一些急功近利、不健康的生活状态。
  2、外来词汇的涌入
  改革开放,不但使政治经济出现了变革,同时打开国门也使一部分易于接受新思想的年轻人开始将国外的一些生活方式和文化引入中国,新词也随之而来,如“汉堡包”、“可口可乐”、“料理”、“酷”、“卡拉OK”,在借用外来词的基础上,还创造了新词,如“打的”(面的、的哥、的姐)、“网吧”(吧台、泡吧、氧吧、书吧)等。
  3、科技词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共识,使科学领域产生了数量可观的科技新词,如“多媒体”、“科教兴国”、“高科技”、“克隆”、“纳米”、“磁悬浮”等,一些原本只在科学界使用的词汇也进入了百姓的生活如:“疯牛病”、“SARS病毒”、“人造胚胎”等。
  4、网络词汇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它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创造了一种新文化——网络文化。网络语言的流行,是有其原因的,比如它诙谐幽默,如看不懂叫“晕”;喜欢叫“稀饭”;我叫“偶”;这样子叫“酱紫”;具有创新性,“楼上楼下”,在网络里不是邻里关系,而是指上一层和下一层的帖子等;它还有节约时间,用字节俭,输入简便的特点,比如“88(拜拜)”等;网络语言还充分给予年轻人一个张扬个性的平台。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每两年修订一次,目前已收录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2200个新词及相关的4000多条词语,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环保、军事、时尚等12个科目。词典中收录的“商住楼”、“韩流”、“动漫”、“蓝牙技术”、“生物入侵”、“黑客”等词语由于使用频率高,形成了社会公共语言,这正是当今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体现。
  
  三、语文教学应转变对新词的态度
  
  1、应从文化多元的角度对新词的使用持宽容的态度。对低级庸俗的用语坚决抵制。
  新词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当然,我们不能对新生的事物报以全盘接受的态度,应该说明的是,网络语言中有一部分新词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不符合汉语表达的习惯,会影响语言交际,破坏语言的美感。一些不健康的词汇也是不健康思想的反映,典型例子就是一些禁忌语言的流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有些精神空虚的入迷失了自己,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冷漠,在诸如“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之类的词汇中可见一斑。还有一些博客中出现大量的繁体字和自造的字,这样的网络用语和流行语甚至已经在一些中学生平时生活交流中频繁地使用,而且也时常在学生的作文中,它们对学生们用语规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2、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正确引导,规范使用新词。
  作为母语教育的基础,中学语文教育在继承中国语言文字传统的基础上,当然还应肩负更多的责任。了解过去固然重要,面向未来则更是责无旁货。正确的做法就是筛选出能反映现代社会各个层面的新词,引入我们的教科书,丰富学生们的阅读视野;同时,老师们也应当坚信,在正确引导下,新词的学习也会对学生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有益的作用。
  如果因为害怕负面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采取“堵”的方式,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曾经指出:“我们是在不规范的情况下搞规范,语言又在规范中发展。规范并不能阻止语言的发展演变和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语言现象,当然也就不能保证出现的新词新语新说法人人都懂得。不进行规范当然不行,过分强调规范,希望纯而又纯也不行。”毕竟新词的增长速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加快。而正视这一现象,语文教学由“堵”变“疏”将更有利于解决这一日益突出的语言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们重新调整原有的观念,抛掉一些功利的想法,从学生学习生涯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跟上时代,丢弃偏见,与时俱进,正确引导学生。我们相信,时间会成为最好的检验工具。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语文教师应加强对汉语新词的教学,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学生的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