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利用方式探究
作者:张卫民 陶红莉 田庆珠
1.附加活动方式
附加活动方式是在不改变幼儿园艺术课程结构、目的、特征的情况下,以一个或几个附加活动的方式,将有关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内容融入其中。这种方式并不对原有的艺术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只是附加,因而较容易实行。这里我们借用幼儿园小班艺术课程的第一个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主题网络图来具体说明,见图一。主要网络的核心圈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的切入点和核心,围绕主题网络核心圈的第一层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领域目标,第二层是扩展了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领域目标内容,第三层展示的是在这个主题下为学前儿童提供的艺术教育内容和活动,第四层是我们附加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
2.主题单元活动方式
主题单元活动方式就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教育的精神和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利用的指导思想,结合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现实调研,把以上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分成若干主题,形成一定的问题或活动系列,再以每一系列为主题单元进行艺术教育教学活动。每个主题单元内容是与本土文化、幼儿的生活情景等相关的,可灵活分解重构的若干个主题活动内容组成。以湘西土家族幼儿园为例,湘西土家族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开发出了自然名胜古迹、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民间工艺、民族民间戏曲、民族民间文学、民族民间服饰、民族民间建筑、民族民间传统饮食、民族民间节日十大模块的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与十大模块相关的艺术课程主题单元艺术教育活动:“民族小导游”、“小小民族音乐会”、“小小民族舞蹈会”、“小小民族手工坊”、“小小民族故事会”、“小小民族服装秀”、“小小民族曲艺会”、“小小民族饮食风味店”、“民族居住文化村”和“欢庆的民族节日”。见图二。
3.主题网络要素发散方式
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利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题网络要素发散方式同样可达到少数民族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利用的目的。主题网络要素发散方式强调利用多元化的本土艺术课程资源,不仅要对幼儿艺术学习的内容做不同层面、不同部分的深入挖掘,而且要求教师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艺术课程资源拓展艺术课程内容。如“小小民族音乐会”,我们从歌唱、音乐欣赏、器乐演奏等几方面发散利用本土艺术课程资源。见图三。
又如“民族小导游”中幼儿对湘西自然风光的审美感受,可以从以下方面发散利用本土艺术课程资源。一是在欣赏中体验的发散方式。因为在不同的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会造成不同的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不同,这就会有不同的美感,我们可以让幼儿在不同位置欣赏体验。如从远眺可以看到集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泰山之雄于一体驰名中外的张家界峰峦的雄伟神奇;从地貌的酷似造型,可以看到手执花篮的仙女献花、身背竹篓的采药老人及夫妻抱子、锦鼠观天等栩栩如生的景观;置身于誉为溶洞景观“全能冠军”的黄龙洞,可以近观洞中有洞,天外有天,山重水复,峰回路转的美不胜收的洞穴奇观。而置身于早晚雾气朦胧,时而隐约可见游鱼游弋、野鸭戏水、白鸽起落的龙王洞,则让人感觉如梦似的,有太多无法解释的神秘和美丽神气传说等;漂流茅岩河,日行百里,既可观赏秀丽的峡谷风光,又可领略那浪遏飞舟的漂流险趣,感觉“不似三峡,胜似三峡”;适当距离仰观飞瀑悬泻的龙须瀑布,能兼收形、色、声、动等美感。二是在发现中体验的发散方式。“民族小导游”中除了让幼儿感受湘西自然风光外,还可以让幼儿了解各地名胜古迹的景点名及特色,并对景点名、古城古镇及住家附近的地名进行探源,先让幼儿说出熟悉的景点及城镇名,然后由教师对这些名称或地名归类以帮助幼儿理解和发现。如城镇名探源,与地形有关的地名:凤凰、江垭、官地坪等;与姓氏有关的地名:王村、廖家桥镇、姚家坪;与传说有关的地名:碗米坡、洗车河镇、捞车村;与水文有关的地名:泸溪、大龙洞乡;与意愿祝福有关的地名:永顺(永世归顺)、保靖(保持地方安定);与民族语言有关的地名:吉首、古丈;与生肖有关的地名:龙山、辰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