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把握新课标构建新型体育课堂

作者:曹 科




  新课程改革,给体育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向体育教师提出了挑战。面对新课改,如何构建新型的体育课堂,成为体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新型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
  
  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传统教学的创新和质变。
  
  (一)教学理念与策略的变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支配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反复练习和训练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成为学生的激励者、指导者和组织者。根据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理念应由重技能训练的竞技化体育教学向坚持“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转变;由注重学生的训练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向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转变。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发生了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转变。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的课程改变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在这种双重的改变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做好角色转变。
  1.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教材上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复制”教材内容,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既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又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2.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新课程的构建者。传统的体育课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总是要求学生按照“统一模式”去发展,让这些干差万别的学生说话,做事如同一辙。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而课程评价关注的是运动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它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终结性的评价。而新课程要求把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环节。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评定、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它提倡注重质性取向,有利于促进发展的评价方式,既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又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但如何完善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导思想、评价原则、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科学构建评价体系仍是今后亟待认真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新体育课堂
  
  (一)以人为本,强化全面发展观念
  新课程的教学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从社会和自然人的高度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论教材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确定,都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练习氛围,从学生的兴趣人手,强化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位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确定弹性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充分利用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激励评价,创造性地教会学生如何练习,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把锻炼身体与培养品格结合起来。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顺利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运动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动力源于兴趣,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参与。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入手,努力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发挥个人特长,教出特色,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整个体育课堂充满吸引力,引导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形成“教之初——趣已生,教之中——趣更浓,教之后——趣亦存”。只要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了兴趣,就会积极参与,积极锻炼,并养成锻炼习惯,从而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总之,实现“因教施教”与“因学施教”的整合建构,实现“因教而学”与“因学而学”的整合建构,以及“突出健康理念、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是构建新型的体育课堂的核心。只要在构建新型的体育课堂前充分考虑其特点,把握其实质,理解其内涵,就可以成功地进行新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