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刍议语文学习的“四字功夫”

作者:陈秀玲




  语文学习应该凸显“语文味”,达到学语习文、情动味浓的效果。语文学习的策略很多,重要的是要做好“四字功夫”:
  
  一、下“读”字功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所谓“读书读书”、“书声琅琅”首先彰显着“读”的要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昭示着“读”的妙用。虽然学习也仰赖眼、耳、心、手等,但最不能缺少的便是一个“读”字。
  
  1.多样化的读。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默读、朗读、浏览、精读、齐读、个别读、赛读……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读,才能增加“读兴”,“读兴”浓时方能事半功倍。
  
  2.有感情的读。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必定会说得流利,有条有理,生动简洁,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逐步做到字正腔圆、富有感染力,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而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每每挤掉了朗读的时间,觉得这是可有可无,期末一纸试卷有几分是测评朗读能力呢?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一篇佳作时,你能说他读不懂这篇文章吗?当学生以标准的语音、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交流时,你能说他没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吗?应当提倡每节课都读一读,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一种习惯。
  
  3.拓展型的读。大量阅读、大量积累是学好语言的公认捷径。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至理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凭一个学期30几篇的文章,就让学生学好语言,是难以想像的。教师一定要刻意地帮助学生拓展阅读面:每人备有资料袋,每天为学生安排一段读课外书的时间,从课内逐步过渡到课外,从学校逐步扩展到家里,最后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享受;留心为学生安排读的内容,推荐读物,从课文的拓展到经典阅读,从单一到广博,引领学生发现广阔的天地;舍得为学生安排读书交流的机会,以书会友,让学生增添读书的兴致。
  
  二、做“品”字文章——“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1.品关键处。文章中多有“文眼”,牵一发动全身,内涵丰富,首先要品。要舍得花时间,舍得等待,于是品出了细心,品出了耐心,品出了人物细腻的感情,品出了该怎样表达。
  
  2.品经典处。美文中总有不少让人过目难忘的经典语言,或词藻华丽,或运用修辞,当然须品。
  《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第四自然段可谓“美段”,集排比、夸张、比喻于一身,让学生好好品品,品比喻的贴切,品排比的音韵美,品夸张的效果,把语言学习浸润在这细细的品味中。
  
  3.品平凡处。绚丽的语言固然引人注目,质朴的《背影》却也历久弥新。许多平凡的字眼诉说着不平凡的故事。一位老师执教《给予树》时,通过“去词对比法”引导学生品味“什么都”的表达效果,使学生领悟平凡的三个字竟能强烈震撼读者的心,陌生女孩的遭遇如此不幸!
  
  4.品疑难处。这将带给学生豁然开朗的乐趣。如《孔子拜师》教学,体会“风餐露宿”是一个难点,引导学生品味“风餐露宿”,学生可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自然难以想像,因此通过播放动画结合说话训练直观体会词语的意思,进而感悟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内心活动。在突破教学难点的同时既加深了对孔子精神的感悟,也是一次有效的语言学习。
  “品”是一个“知其所以然”的过程,是一个习得语言用法的过程,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用教材教”,这就是对课本资源的最大值的利用。
  
  三、花“记”字时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缘于此。
  
  1.记字词。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生活中的“阅读”,它承载着识字学词、训练语言、积累语感、习得读法、陶冶情操等教育任务。课堂上用各种方式,结合课文特点,教学字词、巩固字词,是必不可少的。
  
  2.记句段。背诵佳句,积累语言。教学中常常组织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片断,背诵,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积累习惯。对课本中某些不确定的要求,如“把你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不能任其自然,摘记的量越多越好,要通过表扬摘记多的学生去激励其他学生,要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
  
  3.记篇章。经典的诗文,不妨全篇背诵,钱钟书对《红楼梦》了如指掌,谢冰心不知诵读了多少诗词歌赋……学习表达,积累语言离不开篇章的整体把握。
  
  四、动“用”字脑筋——“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做好了前面三个字的功夫,就好比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语言仓库,可是光有仓库是不行的,要善于提取储备、盘活货物才能充分发挥价值,因此教学生运用也是教师要煞费苦心的。
  
  1.学用。教师要精心设计语言训练,苦心经营学生的语言学习。记得上《矛与盾的集合》时,一名学生问什么是“大显神威”,在让学生交流了对词语的理解后,再让学生联系看过的动画片中的英雄人物用词语造句,既懂了词意又练了表达。
  
  2.多用。熟能生巧,每节课教师都要有指导学生运用语言的意识,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机会。
  
  3.巧用。当然语言的运用最高层次在于用得巧妙,将品味的收获展示,发挥语言训练的多种功能。
  “语文味”是内涵丰富、异彩纷呈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水乳交融才是真正的“语文味”。相信做足“读、品、记、用”这四字功夫,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将如春花烂漫,飘溢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