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班主任要学会心理暗示
作者:张殿爱
心理暗示是通过语言、手势、行动、表情等对他人的心理和行动施加影响,使受暗示者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用心理暗示教育学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与说服教育不同,暗示教育含蓄而委婉,避免了学生容易产生的逆反心理,融洽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使受教育者于无形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行为举止,及健康的情感志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学生,心理成长尚不成熟、不稳定,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对他们施加积极的暗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学会心理暗示。
如何运用心理暗示,是大有学问的。用得好事半功倍,对人的情绪和生理产生良好影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在潜能。用不好则事与愿违,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大量事实表明,班主任只要暗示得巧妙,暗示得及时,就能让美丽的暗示发挥潜移默化的力量,不但能有效地纠正一个行为,甚至能重塑一个全新的灵魂。班主任要想学会用心理暗示,不妨尝试如下的方法。
1.幽默讽喻法。教育学生,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一定非要把事情直白地说出来,可以通过打比方、幽默笑话、小游戏、换位体验等暗示启发学生,让其悟出其中的道理,达到教育目的,产生教育效果。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对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与其骂他一顿,还不如用一个幽默笑话启迪他。谩骂是精神折磨,幽默才是精神抚慰剂、精神润滑剂。
2.对比法。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好坏优劣一经对比,孰对孰错孰优孰劣不言自明。在纠正学生的错误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对比产生反差,给学生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促使其不断进步。当然暗示性对比要恰当,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
3.激将法。好胜心强是青少年的特点,也是人的共性,它为人们提供进取动力,帮助人们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班主任恰当地用暗示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学生很快去完成某项事情或达到某种要求。
4.神态表情法。神态表情是人心灵和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班主任可借助神态表情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教育。学生取得成绩时,我们应该投去赞赏、肯定的目光,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学生遭受挫折时,我们应该投去鼓励、安慰、爱抚的目光,让学生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饱含深情和爱的积极暗示,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5.示范法。威信高的班主任处理班务工作和开展各种活动时,总是事半功倍,得心应手,其原因主要取决于学生对班主任的信赖与敬仰。“上行下效”,“名师出高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都是示范性心理暗示的体现。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为学生所仿效。老师办事守时,按时上下课,说话算数,都是用行为暗示学生。老师不随地乱丢果皮纸屑,不在公共场合吸烟,都会对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班主任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下功夫。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班主任应该特别注意建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要树立和维护自己的威信,同时还要把更多的威信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6.自我心理暗示法。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心理暗示法,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通过暗示,树立自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是最好的。学生则应向自己的大脑输入积极的语言,学会和自己说话,最好是有声的说话。比如,可以对自己说“在我生活的每一方面,都一天天变得更美好”,“我的心情愉快”,“我一定能成功”,等等。也可以进行自我心理谈话,如描述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想想成功的景象,描绘自己美好的理想,经常给自己积极有力的暗示。考试前,记住“我能行”;生病时,告诉自己“没什么,我身体很棒”;失败时,对自己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总是对自己说“我的能力不行”、“我太差劲了”、“大家都不喜欢我”等等。告诉学生可以在房间里张贴励志格言,在案头书写座右铭等,为自己设置一个理想的心理预期,指引自己朝这个目标前进。应该让学生知道,真正能够击倒自己的人,往往正是自己本人。因此,应该多给自己一些激励与信心,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做得差,成功一定属于自信的人。
心理暗示总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改造人于无形之中。许多原本生活正常的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后(特别是“不治之症”如癌症等),精神立刻萎靡不振,卧床不起,不思饮食,病情迅速加重,甚至会在短期内死去。一名成绩已经非常接近世界记录的运动员,关键时刻,他非常敬佩的指导在旁边轻轻暗示说:“你能行,你一定能得第一!”这句话竟然激发了他的全部潜能,使他果真在比赛中取得了第一。然而,心理暗示并不是万能的,一个末流运动员,由于实力有限,即使暗示再完美、效果再佳,也难创造奇迹。因此,不是所有的学生、所有的行为,都适宜用心理暗示手段进行干预。心理暗示还应与其他教育手段相结合,不能片面强调或夸大心理暗示的作用,导致班主任工作的消极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