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我国中小学生守则之传统文化涵义透析

作者:王晓慧




  中小学生守则,是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行为习惯养成所提出的一个总体的目标和要求,我国现行中小学生守则是由教育部2004年发布的。诚如顾明远先生所说,“政府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或者编制课程标准,编写国家通用教材,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选择,即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儿童发展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文化内容作为教育内容”。同样,学生守则的制定也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和教育观念选择的。笔者认为从学理上探究中国中小学生守则的传统文化取向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对比了中国现行的以及之前通行的学生守则的内容,对蕴含于其中的教育文化观念和教育传统观点进行分析。
  
  一、我国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传承性分析
  
  教育部在1981年颁布施行的中小学生守则。
  
  中学生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2.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3.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完成作业。4.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娱活动。5.积极参加劳动,爱惜劳动成果。6.生活俭朴,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7.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国家法令。8.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9.热爱集体,爱护公物,不做对人民有害的事。10.诚实谦虚,有错就改。
  
  小学生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2.按时上学,不随便缺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3.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课外活动。4.讲究卫生,服装整洁,不随地吐痰。5,热爱劳动,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6.生活俭朴,爱惜粮食,不挑吃穿,不乱花钱。7.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8.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9.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拾到东西要交公。10.诚实勇敢,不说谎话,有错就改。
  2004年教育部颁布施行的《中小学生守则》。
  
  中国中小学生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从以上守则的内容,我们可看出,守则的制定明显存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传统教育理念的继承发展。如爱国爱党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礼义教育、孝悌教育、品格教育等。守则在内容上侧重于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整个内容大体上是以社会性为基调,涉及到中小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方方面面。
  
  二、对中小学生守则中的传统文化含义分析
  
  1.社会本位的教育文化背景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是围绕着如何看待个人与社会在教育中的关系而形成的两种教育理论。“社会本位论”是一种主张以社会为本位,强调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理论。即社会发展进步需要怎样的人才,教育就必须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怎样的人才。这一教育目的,自古代起就一直为国家政治所用,并由此而形成了我国深厚的“政教合一”的教育传统,以及“学而优则仕”的这一读书目的。《学记》开篇即说:“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即教育教化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治统治。这样的社会本位的传统,也培养出了一大批诸如张载怀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有巨大政治抱负的读书人。
  在我国的学生守则中,以社会发展进步作为原动力对中小学生的要求,占据了大部分,如爱国教育,爱党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这表明了社会本位教育观念仍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同时我国的教育也一直在发挥着政治社会化的职能。比如1981年和2004年版的学生守则第一条,都以“热爱祖国”作为规则的开头,可以看出来爱国教育的突出重要性。
  
  2.伦理本位的教育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陆型,农耕型,宗法型文化”,这就意味着它必须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把伦理教育放在首位,同时又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因此,儒家精神中的仁爱、礼义、诚信、孝悌、气节等伦理纲常,就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一直提倡。故中国传统教育中教育的任务就是“明人伦”,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人伦”了。自古至今德育所共有的本质也即是要按理想的人格、理想的规范来教育培养人,使人趋向于善,乃至铸造至善的理想人格,也就是要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道德高尚而又知识渊博,能为国效力的栋梁之才。
  在我国现行的175个字、共10条的学生守则里,一个“爱”字出现了9次,足以说明仁爱也是现代中国人进行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仁者爱人”的思想,仍然对当今读书人道德品质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从学生守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孝顺,尊老,对他人礼仪、守信等这些人伦,仍然是我们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3.“德”高于“知”的传统教育目标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面,完善道德一直比学习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大学》开宗明义便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知识是为了对自己道德有所完善。孔子对其弟子的行为要求是“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即要求学生首先要践行道德准则,然后学习文化知识。因此,中国教育历来强调德育为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是孝敬父母,忠于国家。完善的道德精神是先秦儒家首推的教育目标,这一教育目标,也深深地影响到了后来教育目标的制定。从现行的中小学生守则中也可以看出:守则有10条,涉及到学生知识学习观的规范只有1条:“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其余几乎都是与怎样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有关的。
  
  三、今天我国文化影响下的教育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我国教育须重视个人
  我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是以血缘关系为基调的,它不可能产生群体必须满足个人,让个人自由发展的观念。个人只有克制自己,服从群体和社会,并以群体和社会的需要为需要,才能与群体中的其他人相处融洽。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说也是“以人为本”,讲的入却是群体的人而非个体的人。中国的伦理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重义务轻权利。学生从小就得接受“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熏陶,尽管他们并不清楚祖国是什么,如何去热爱社会主义。在这种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