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推进农村小学寄宿办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作者:罗华孔




  [编者按]广西岑溪市在教育发展战略中,将创办农村小学寄宿办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民心工程来抓。在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政策到位,责任到位,管理到位,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实施,对农村小学寄宿办学中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解决“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硬件和软件建设作了大量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广西岑溪市境内多山,人口居住分散,加之受历史上建村办小学传统的影响,形成了村村有小学,学校过于分散的布局。近年来,岑溪市积极实施农村小学寄宿制办学,目前,全市小学寄宿生为1.66万多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6%,全市六年级在校生寄宿率达75%,四至六年级在校生寄宿率为28%。实践证明,办好寄宿制小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有利于教学研究及教师培养;三是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农村孩子有更多的学习时间,解决“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四是可减少家长压力,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我市推进农村小学寄宿办学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高度重视,做到“四个坚持”与“四个优先”
  
  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小学寄宿制的发展非常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安排部署、检查和考核;按照布局调整的原则,制定详细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布局调整的顺利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教育,解决群众和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在工作中,做到“四个坚持”与“四个优先”。
  “四个坚持”:①坚持市委市政府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制度,及时研究决策教育工作;②坚持从政策上予以倾斜,把农村小学校的建设投入列入市级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③坚持市领导包镇联校制度,把教育工作列入工作目标,层层签订责任书,年终进行目标考核;④坚持定期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教育工作,接受监督。
  “四个优先”:一是优先安排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结合的项目;二是优先安排定点的中心小学、完全小学卫生室、实验室、远程教育网络的设施配备,加快布点学校现代化建设;三是教师配备优先,有计划地向定点学校调配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四是资金投入优先,有关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定点学校。
  
  二、加大宣传和建设力度。确保学生“进得来”
  
  1.强化教育宣传工作。我市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加强农村寄宿制办学的宣传,让家长充分了解实行学生寄宿的好处,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高高兴兴送孩子寄宿。
  2.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一是确保资金落实到位,近年用于中小学校舍维修专项资金年均超1000万元。二是抓好寄宿办学的试点工作。在交通条件好,条件成熟的学校搞好试点。三是制定详细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坚持循序渐进、适度集中的原则,主要采取改建、扩建、新建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布点适当、规模适度、距离适中的学校布局。同时,还通过向上争取项目、争取社会捐赠、地方自筹等方式筹集一批资金,分期分批逐步完善和配套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设施设备。
  3.做好入学保生工作。学校和教师及时统计学生入学情况,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区别情况做好有关工作,决不能因实行寄宿而使一个孩子失学。
  
  三、加强管理。确保学生“留得住”
  
  在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我市把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进学校在寄宿管理方面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1.加大贫困生救助力度。在继续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做好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补助工作。一是建立救助资金保障机制,2006年成立了岑溪市奖学助学协会,募集了基金240多万元,2007年启用50万元基金资助贫困生1884名;二是拓宽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如发挥各有关部门职能作用,给予贫困学生资金或实物上的帮助,广泛吸纳社会的公益捐助,增加救助金总额。三是对贫困寄宿生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明确补助范围和方式,建立补助标准,张榜公示,加强监督,确保救助资金发放到贫困生手中。
  2.突出抓好学校管理。一是出台了《岑溪市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意见》,要求各学校建立健全学生就餐、就寝、学习、卫生、安全、课外活动等管理制度,落实值班、后勤、保卫等人员的岗位职责,保证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安全。同时,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求知乐园,创造安全、舒适的住宿环境,开展文明寝室评比活动,使学生热爱学校,主动、愉快地学习、生活。二是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各镇成立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领导小组或工作机构,明确主管领导和督查督办工作人员。各学校也建立了校长、教师、专职管理员岗位责任制。三是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指导和检查。卫生、安全、交通、公安、物价等职能部门建立了联点制度,定人定责,明确一名领导负责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涉及本部门职能的工作,并纳入本部门工作绩效管理。
  3.加强道德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如在全市14个镇中心学校开展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举办感恩教育报告会,开展感恩读书征文、演讲、书画比赛等,切实加强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严抓校风校纪,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主、自理的生活能力;建立课外活动辅导员制,引导学生参加有益的课外文体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4.努力改善校园环境。一是因地制宜搞好校内绿化、美化工作。二是联合有关部门清理整顿校园周边地区非法经营的营业场所和摊点,治理“脏乱差”,净化校园环境和风气。
  
  四、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学生“学得好”
  
  1.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集中师资和教学设备,按照要求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齐开足所有课程,保证课时。大力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缩小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把师德要求放在教师素质提高的首位,定期进行寄宿制中小学校长、教师及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让每位教职工都参与学校的管理,形成齐抓学校管理的良好氛围和合力。二是改善寄宿制小学的师资。实施边远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建立城市教师对农村学校的帮扶制度。三是建立学校内部的教师教育制度,通过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研究等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形成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发展意识,促进教师素质不断发展,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3.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发展。实施“名师工程”,按照新课程的思想理念,深化中小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探索反映新课程理念、符合本校实际的、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积极探索综合实践课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提高实效性;在改革中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4.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2004年起我市共装备了三种模式(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应用方式、卫星教学收视点的应用方式、计算机教室的应用方式)学校513所,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已全部开设电脑课程。农村学校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已见成效。
  岑溪市实施农村小学寄宿制办学,推动了全市教育的发展,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但我们深知: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种“教育理想”,仍需我们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