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动态生成:地理课堂教学生命化的演绎

作者:赵 军

其生命的一部分,上好每一节课都能获得生命满足的愿望。教师不仅“照亮了别人”,同时也成就了自我。
  对话是基于尊重和平等立场,在课堂上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师生之间的沟通,达到教与学的目的。当“对话”逐步成为教学的一种状态时, “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师生在课堂上,通过对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成彼此心灵的沟通。例如在上初中《世界地理》时,有这样一组精彩的对话:
  教师:人们在南极大陆上找到了煤,说明了什么?
  学生A头头是道地回答:很久以前,地球上的陆地是连成一片的,南极原来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在现在的印度。那里的气温很高,降水很多,生长有大量植物。植物死亡后,被地层覆盖,就形成了煤。
  学生B跳了起来:不对,南极一直没移位,有煤,说明南极过去的气温比现在高。
  学生C抢答:南极过去是一片海洋,海洋里有大量海参等海洋动物生长,后来就形成了煤。
  教师:大家议议,哪种解释更可信?
  此时的课堂,人声鼎沸,师生、生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对话中,师生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不受到任何束缚,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感觉他人思维与表达的新奇。师生平等的对话,激起彼此热烈的思考,彼此心灵的震撼,最终孕育出“全新的果实”。
  
  3.建构主体参与的活动式学习模式,演绎生命化课堂教学。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布鲁纳认为教学既非教师讲,也非学生听,而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去亲自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的目的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将地理课堂作为是学生的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起点,通过学生对主体参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凸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
  教学过程的主体参与性和动态性,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体验与兴趣结合起来。并且允许学生随时提问,甚至可以提出与课程无关的问题,只要有利于孩子生命活力的展示,生命的个体的快乐。地理课堂毕竟是不同个体介入的学习活动,加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等多维的变化,教学过程自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时刻关注和及时捕捉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新信息、新思维、新问题,调整教学结构,引导学生向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方向演变。
  教学形式的活动性和开放性,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并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不拘泥于某种学习形式,或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或讨论式学习,或自由找寻学习伙伴多维进行学习交流,充分挖掘学生多方面潜在的才能。
  教学内容的生成性,是指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生命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可以适当改变“刚性”的教学内容,增加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内容,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可以让师生的思想活动从预设式教学中摆脱出来,让个性的思想在文本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诵读中尽情展示,在探究中不断享受。动态生成的教学,关注的是每个学生的个性生命,让个性生命在地理课堂上展现出活力。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着激情与智慧,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着挑战与创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