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数学课说话训练的几点做法

作者:徐云康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说话训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做了以下探索:
  
  一、营造说话环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在教学中,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说话氛围。我认为用“赏识”来营造这个氛围比较好,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赏识,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与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问题的欲望。如在份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这节课中,当学生不会说时,我通过“你说得很对”、“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说得越来越好了”等等鼓励性赏识性的语言,使学生逐渐摆脱紧张情绪,以及说不好、不会说的心理压力,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向积极思考、抢着回答老师提出问题这一良性轨道上来。
  
  二、挖掘说话材料,引导学生“说什么”
  
  1.说算理,揭示计算规律。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算理的训练,有利于掌握法则,以适应计算的各种具体情况,克服算理不清、死套计算法则的不良习惯。在做计算题或应用题时,许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但一问为什么就说不清道理。学生对于一种算理听听似乎明白,但是真正理解与否,要看他能否清楚地表达出来,并且算理的表达要求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符合逻辑关系。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说出9+5的算理:因为9加1等于10,所以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再加4就等于14。这样通过让学生说算理,使学生条理清楚,思维深刻。
  
  2.说数量关系,弄清解题思路。解答实际问题时,说出数量关系,语言在此过程中起着催化和促进作用,要求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说清题目的数量关系和自己的思考过程。如“希望小学有学生750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8:7,男女生各有多少人?”甲同学这样说:男女生共8+7=15份,可先求出每份的人数,再分别乘以各自的份数。乙同学这样说:先分别求出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人数乘分数的意义,求出男女生的人数。丙同学这样说:男女生人数比是8:7。也就是说女生人数是男生的7/8,把男生看作单位“1”,女生是7/8。根据和倍问题求出男女生的人数……正确引导学生“说”,不仅能正确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言语和思维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3.说图形特征,形成空间概念。在几何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在听到某一图形的名称时,就能在头脑中正确地再现它的形象。而且还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说明,归纳出图形的特征。例如。《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可按照“摆、辨、议”三个步骤,(1)摆一摆: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再想一想,你是怎样摆的?学生摆后说:用这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2)辨一辨:教师出示预先画在课件中由3根小棒组成但不封闭的各种图形问:它们是三角形吗?学生说,这些图形都不是三角形。(3)议一议,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得出:有一些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经过操作、观察、比较及语言的锤炼,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指导说话方法,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可借鉴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的经验进行,下面几种方式,可以试试。
  
  1.师生共说法。主要是教师带动学生说,以调动学生说话的兴趣,同时传授一些基本的说话技巧。力求使学生想说,敢说。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说,也可以复述老师的话。
  
  2.观察后口述。在学生能比较独立地进行思考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学生先看后讲,无论对错,皆鼓励学生多说,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
  
  3.小组讨论法。许多学生不敢独自回答教师的问题。但敢于在同学面前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这里涉及到一个胆量及表现欲的问题。利用小组讨论方法可以逐步让学生克服害怕的心理,激发表现欲,既可锻炼他们的意志,又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
  
  4.先写再说法。这里的“写”不是忙着去解题,而是把解题思路用文字表达出来,有点类似作文教学中的先列提纲再作文。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自己所想的东西完全表达清楚,有些学生虽然明白了题意,但由于不善于口头回答或紧张等缘故,往往会口齿不清甚至保持沉默。让他们先有所准备,这样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且效果也会更理想。
  
  5.独立学习后口述法。要求学生脱离教师的扶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读懂题意,明确步骤,然后再用清晰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独立地表达出来。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说明,学生也可以再次修正或提出不同的看法。总之,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求真的精神。
  说话训练是一个过程,它没有固定的程序、固定的语言,也不是朝夕便能成就的事。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就一定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