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学生也应成为校本研究的关注点

作者:贡和法




  调查对象:本地区高中阶段的在校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调查过程:2007年5月-7月,共发调查问卷950份,回收920份,回收率96.8%,访谈85人次。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校本研究活动越来越被基层学校所重视。然而,在目前大多数的校本研究中,对学生的研究仍比较薄弱,学生问题还没有真正成为校本研究的关注点。尽管对学生问题诸如学生生理和心理、学习动机等一些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规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对广大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但这些研究成果从总体而言还是“相对太原则、太粗放,尤其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对策研究方面还较弱,难以对具体的教育教学形成真实有效的影响”。笔者最近对本地区高中学生德育实效性调查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由此也引发了笔者的深层思考。
  
  二、结果与分析
  
  2007年5月至7月笔者围绕“现代高中学生德育实效性”这一专题,拟定了15个项目和3个访谈问题向在校高中学生作了调查。虽然调查的样本不够广泛,但从整理得出的结果看,和在校学生的现实状况是基本相符的。
  
  1.现代高中学生:总体情况是好的,主流价值取向是正确的。
  分析: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就是在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上,旧的体系已经被打破,新的体系尚未建立。尽管高中学生的主流是好的,有81.1%的学生认为应以“社会”和“群体”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但今天的学校:学生不再单纯,校园不再安宁,教师不再权威,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更大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的德育工作难度增大。因此,当代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如何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施以正确的价值引领,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在身心、伦理、行为、习惯等方面健康成长,这是时代交付给我们的艰巨任务。
  
  2.对学生的影响:社会最大,教师最直接。
  分析:调查中,有37.7%的学生认为社会对他们影响最大,高于家庭与学校,如何提高学校的影响力,是一个重要课题。在学校,对学生最具直接影响力的是教师,教师是学生成人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调查结果和实践证明,兼有“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的教师才能给学生施加最直接的影响,才能担当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
  
  3.说理引导:重在针对性和探究性。
  分析:说理,是对现代中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有44.2%的被调查者认为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心理状态的实际出发进行说理教育能够收到有的放矢的实效。而依据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价值引领是十分重要的,有5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引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而得到的观点最能植根于学生的内心世界。
  
  4.学校德育:关注点是学生,途径是知情行三位一体。
  分析:学校德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其关注点必然是学生。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情感的培育、道德行为的养成。今天的学校德育工作,只有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与时代同步,与学生同心,找到共鸣点,凸显新亮点,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实效。
  
  5.班主任工作:观念要转变,素质要提高。
  分析:班主任老师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责任人,其思想素质、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社会因素的复杂,加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整合不够,班主任工作和以往相比难度更大,在很多时候力不从心。面对现实,班主任首要的是要转变教育观念,其次是民主的管理、方法的多样、知识的更新等需要全方位的提升。调查显示,班主任最需要提高的素质是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研究学生个体和班级群体,是把握工作对象和方法,搞好德育工作的必要前提。
  
  三、思考与建议
  
  上述所列五方面的调查结果看似孤立的,其实它们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中相互联系的五个环节,也是当前校本研究必须关注的几个方面。基于此,笔者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1.思考建议一:学生问题应成为校本研究的关注点。
  “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研究不只是研究教师,研究课程的实施。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学生问题理应受到关注,这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性研究和实施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这是校本学生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以校为本的学生研究应关注:
  (1)个性化的学生实际。在访谈中了解到当前中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差的最主要原因是教育活动脱离学校和学生个体的实际。因此,校本学生研究首先要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作深入细致的调研;其次要对具体的班级、学生的个性特征作剖析,在因材施教原则指导下给学生以深层的关注;再次要了解学生的意见和感受,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2)整体性的学生现实。学生现实问题的产生是与复杂的背景相关联的,因此,对学生的研究也应该是整体的。比如面对学生迷恋网络这一现实,如果不从整体分析就采取对策,就很可能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一味的消极制止,缺乏必要的引导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难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的。
  (3)长远性的学生发展。学生的成长要经历许多阶段性的发展过程,阶段性的教育措施固然重要,但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校本学生研究更应关注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待人处世能力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带有根本性和终身性的问题。这也是访谈中学生对新时期学校德育的殷切期盼。
  
  2.思考建议二:以生为本是德育工作的着力点。
  时下,人性化管理被推到了学校管理的前台,但由于缺乏有效而明确的“操作”规程,致使不少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学生管理处于人性化与制度化的矛盾与冲突之中,“以生为本”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契合点,德育工作效果不佳。“以生为本”应该落实和体现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之中,就当前情况而言,以下三方面尤为重要。
  (1)守住底线很重要。守底线,就是打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底线守不住,一切都无从谈起。当前德育工作的底线有两条:一条是守法纪、明礼仪、知荣辱,教会学生做人。这不是抽象的口号,而应细化为帮助学生“政治思想上明辨大是大非、道德品质上乐于助人为乐、行为规范上自觉遵纪守法”的具体目标;一条是珍爱生命。德育以生为本,起始点应该是珍爱生命,让学生明白,生命是平等的,我们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珍爱别人的生命,唯有如此,德育才能更切实际,才能更和谐。
  (2)理解尊重很重要。我们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的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对此我们要给予深刻的理解和充分的肯定,同时我们也要帮助学生明确团体协作和追求群体共赢的必要性,因为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团队协作,在服务祖国、造福人民的事业中才能得以实现。以生为本的德育工作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从“小我”走向“大我”的过程。
  (3)文化陶冶很重要。人类社会靠文化传承而延续,靠文化创新而发展。“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一般包含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诸方面。”“五者之中,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方法是根本,原则是精髓,精神最为重要,它融入了知识、思维、方法与原则,成为它们的灵魂。”精神就是德,就是追求;人文精神的培养,优秀文化的陶冶至关重要。我们的德育工作如能通过优秀文化陶冶,让学生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那也就不辜负时代与人民的期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