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有一种“惩罚”叫奖励

作者:顾利锋




  这件事发生在一个法国家庭。一天,孩子放学回家后,在客厅里玩篮球,忽然,篮球打落书架上一个花瓶,“咚”的一声,花瓶重重地摔到地板上,瓶口若悬河摔掉一大块。这不是摆设品,而是祖上传下的波旁王朝时期的古董。孩子慌忙把碎片用胶水粘起来,胆战心惊地放回原位。
  当天晚上,母亲发现花瓶有些“变化”。吃晚餐时,她问孩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孩子灵机一动,说:“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怎么样也赶不走,它在客厅里上蹿下跳,最生碰倒架子上的花瓶。”母亲很清楚,孩子在撒谎,每天上班前,她把窗户一扇扇关好,下班回来再打开。母亲不动声色说:“是我疏忽了,没有关好窗户。”
  就寝前,孩子在床上发现一张便条,母亲让他马上到书房去。
  看到孩子忐忑不安地推门进来,母亲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盒子,把其中一块巧克力递给孩子:“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杜撰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好看的侦探小说。”接着,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的是胶水,但是,裂缝黏合得几乎完好无缺。不过,这是修复纸质物品的,修复花瓶需要黏结力更强的胶水,而且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明天,我们把花瓶拿到艺术家那里,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艺品完好如初的。”母亲又拿起第三块巧克力,说:“最后一块巧克力,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家里有一个热衷体育的男孩子。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者吓到。”“妈妈,我……”
  以后,孩子再也没有撒过一次谎,每当他想撒谎时,这三块巧克力就会浮现在眼前。
  故事很简单,这位母亲的“惩罚”方式却令人肃然起敬。它启发我们,对学生“惩罚”应该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让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惩罚有时也可以是一科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