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胜利法”体育教学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

作者:方 虎




  一、引言
  
  我校用一年多时间对初一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胜利法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对比实验研究,探索体育教学中促进中学生心里健康的教学途径与方法。研究运用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不定期地对实验前、中、后学生的心理进行监测。实验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应数据。并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教学建议。也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供思路。
  
  1 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适应能力和效能的状态。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基本条件。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更加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此引起重视。
  
  2 研究中采用的王极盛先生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包括的10个因子。量表中这10个因子的因子分评定分数值,即可初步判断哪些因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用总均分进行总体的评定。总均分的计算方法:把该量表60项各自的分数加在一起之和被60除,得出的分数便是受试者心理健康总均分。
  
  二、实验理论依据
  
  1 实验研究中所采用的“胜利法”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帮助学生创造取得胜利机会的教学的方法。其中包括战胜自己,战胜困难以及战胜对手三个方面。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胜利的喜悦。
  
  2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目标。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各种环境的良好适应,对自身潜力的挖掘,以及健全人格的发展等。
  
  3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受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自身潜能和财富,并且取得成就,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胜利法就是为了多提供满足这种需要的机会,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4 王极盛先生的《中国中学生心里健康量表》。
  
  三、实验目的、方法与步骤
  
  1 目的:探索体育教学中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法,为体育教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法运用提供思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应数据。
  
  2 研究方法与时间:采用对照实验法,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法,问卷调查法。
  研究时间:2005年9月至2006年12月。
  
  3 实验步骤
  (1)随机抽取(1—6)6个班每相邻两个班中的1个班组成的3个班为实验组,初一(2,4,5)3个班;另外初一(1,3,6)的3个班为对照组。相邻两个班科任教师会最大可能相同,由笔者同时担任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任务。这样能达到随机与同质的目的。实验中的变量为用不用“胜利法”对学生进行教学。
  (2)对照组按以前的教案教学,实验组在日常教学中采用胜利教学法。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采用合适的策略和途径创设尽量多的合理恰当的机会让学生取得胜利机会。让学生在努力拼搏中夺取胜利,同时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在教学中不断地给予学生获得胜利体验的同时还加上教师、学生的相互鼓励和欣赏。体育教学中有许多竞争性比赛或游戏,肯定会产生“失败”的一方。这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会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实验老师应注意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这时要及时给以热情的鼓励、正确的分析和耐心的帮助,增强继续练习的信心和勇气。可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或小故事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获得胜利。抓住“失败”这一时机,进行引导、鼓励,并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寻找胜利机会的途径和办法。这也是胜利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胜利包括战胜自己,战胜困难以及战胜对手三个方面。某些教学内容由于技术动作复杂而难以掌握,尤其是有些球类项目需要高度的协调性和一定的身体素质,有一部分学生往往完不成动作,实验通过对学生分层次进行教学,降低练习的难度、要求等方法,让那些能力有限、素质较弱的学生也能完成动作,取得胜利,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实验研究过程中,运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不定时的监测、统计,注意其变化。其间找相关人员进行座谈、了解情况、摸底。
  (4)经过统计、计算,得出结论井进行交流。
  
  四、实验结果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1 实验结果数据的统计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使用总均分和10个因子评定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分~2.99分,表示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3分~3.99分,表示存在中等程度心理健康问题。
  4分~4.99分,表示存在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
  如果是5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严重心理症状。
  0分~1.99分,表示为心理健康,即合格。
  
  
  2 数据分析
  (1)从表一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组心理总均分合格人数为110人,不合格人数为45人;从表二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组心理总分合格人数上升到131人,不合格仅有24人。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得出结果P值<0.01,表明实验组在实验前后心理水平差异高度显著。
  (2)从表一可以看出,实验前,对照组心理总均分合格人数为112人,不合格人数为42人。从表二可以看出,实验后,对照组心理总均分合格人数仅上升到了117人,还有37人不合格。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得出结果P值>0.05,表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心理水平略有提高,但并不显著。
  (3)实验前,六个班共309人,合格仅有222人。该数据相对全国水平较低,可能与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情况有关。表现在偏执、抑郁、学习压力这三个因子问题最为严重,其次是焦虑、适应不良这二个因子。
  
  五、结论与建议
  
  1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研究,实验组在实验前后心理水平差异高度显著(P值<0.05,P值<0.01);说明了体育教学中“胜利法”的运用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2 对照组心理健康状况也有一定的改善(合格人数从112人上升到117人),表明了科学正常的体育教学也有可能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 实验前测试表明学生在偏执、抑郁、学习压力这三个因子健康问题最为严重,其次是焦虑、适应不良这二个因子。下一步将进一步探究其原因。
  
  4 本实验着重从心理健康总均分入手,测试时对十大因子都进行了测试,虽还没深入探究哪些因素对各因子分别有较大影响,但这些数据可以为学校心理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原始数据,也可以为下一步探究提供原始数据。
  
  5 建议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为学生创造取得胜利机会,让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