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期待与给予

作者:董湘娥




  从2004年9月起,我开始从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接触到很多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学生。在来访的学生中,我发现一个共性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找不到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幸福。因为物质富裕的今天并不能代表精神的丰盈。学生欠缺的是幸福的体验以及寻找幸福的能力。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内在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发展心理机能、发挥心理潜能的教育理应成为让学生感受幸福的核心力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应该是幸福的课堂,是帮助学生憧憬未来,解决迷茫、困惑,并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课堂。
  
  一、中学生期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笔者曾经做过一项关于“你希望在心理课堂上和老师共同讨论什么”、“你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期待是什么”的调查,统计结果见右表。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中学生社会阅历浅、身心变化大、学习负担重以及代际冲突,心理冲突还是激烈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着很高的期待,特别是在调节情绪、缓解学习压力、了解自我、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成为了学生关注和期待的重点。学生期待的是能够了解真实的自己,快乐的学习,愉快的交往,幸福的生活,这也让我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许多学生的生活、学习是缺少幸福的,需要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要给予中学生什么
  
  追求幸福是人的内在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给学生怎样的幸福呢?”这是每一个心理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调查,我深切地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综合考虑心理教育工作的性质和学生的期望,走近学生的心灵,不断优化课程设计,给他们以幸福,并发展其幸福能力,自主地创造美好人生。
  
  1 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
  “认识自我”这句镌刻在古希腊戴尔菲城神庙里惟一的碑铭,犹如一把千年不熄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必须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而展开的,又是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的。这种主客观上的需求使得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获得了高度发展。可以说,高中生对其自身的态度和看法,影响着他们实际发展的各个方面。在调查中学生期待“如何了解自己,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如何更好地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目标”、“对未来的选择”,这些内容都反映出学生的内心真实需要,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必须首先让学生了解自我,不仅包括了对自己现状的了解,还包括掌握自己可能的发展方向,规划自己的人生。心理教育教师要住高中生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多发展成分上对学生进行有规划性的训练和引导,挖掘学生的潜能,为他们将来幸福的人生和更好的生活品质奠定基础。
  
  2 让学生适应有压力的生活
  现实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压力的,任何人都无法逃避,学生也不例外。在教学中很多心理教师会告诉学生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和技巧,但效果往往甚微,究其原因是没有找到问题的本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诸如学习压力、考试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和生活压力等都是很正常的,关键问题是学生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是用积极态度去思考,还是用消极的思维去应付。压力常常与我们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有关,有位心理专家曾说:人的压力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压力=负载/自我功能”,负载等于是卡车上所载的东西,自我功能就好像这部卡车的承载能力。如果上面负载的东西并没有增加,可是你现在很难过,有压力,这就表示有两个可能,一是你的自我功能减弱了,一是你在上面加了太多别的东西、太多垃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适应有压力的生活,增强他们的自我功能,卸掉过剩的垃圾,体验幸福的过程。
  
  3 让学生做情绪的主人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情绪ABC理论,他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理性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反应,而非理性的信念会导致人的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所以,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中学阶段是人生的“疾风怒涛”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高中生,在情绪表现上出现明显的两极性和矛盾性,外显性和内隐性,稳定性和波动性并存。在调查中学生期待了解“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的比例达89%,排在第一位,“怎样择友”、“恋爱观”等问题也是学生情绪情感发展问题的体现,可以说明学生在成长过程确实遇到了很多的情绪困扰。心理困扰大部分是有非理性的信念造成的,而心理教师要帮助学生做情绪的主人,让学生能够察知幸福,通过置辩转变对周围人和事物的看法。这样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和崭新的精神面貌去学习和生活。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该做些什么
  
  心理教育教师在课堂上该做些什么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必须从美化学生教育生活场景、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
  
  1 重视情感教学,美化学生教育生活场景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传统课程比起来,更是一种反思性活动。心理教育过程就是通过特定的教育生活,使受教育者置身其中,通过内心的感悟达成心灵的建构,心理教育只有在一定的教育生活场景中才能进行。那么有效的教育生活场景应该如何营造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尊重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情感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共享”关系。“共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师生彼此心灵敞开,互相吸引、包容,同时需要教师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和关爱,只有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生活场景中才会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并接受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 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生活化,优化心理课程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并有实施的活动课程。在高中的不同年级阶段其辅导内容是有区别的,心理教师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心理背景,进行不同层面的课程设计。在教学中,笔者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来确定课程内容,并将心理教育课程目标具体化、目标化、连续化。在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加大学生心理“卷入”的力度。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活动内容来激发学生幸福动机,传授幸福方略。提升幸福能力,培育幸福心态,最后塑造他们的幸福个性。见右表。
  
  3 强调学生主体性、突出“活动”与“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式要强调“活动”,重视“体验”。“活动”和“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想收到满意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标,有赖于师生间的互动,以提供给学生各种体验和经验。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解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活动,重点提供给学生以直接经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生活、学习中的幸福,这样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因为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也是一种心理能力,心理成长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行为,如果学生缺乏主动精神,课堂上必定会由于学生的拒绝、冷漠和敌意而毫无效果,“幸福课堂”更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