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给虚假课题研究降温
作者:刘业俭
一、 “研究现状”透视
时下不少中小学课题研究现状基本上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只立不研”。我县中小学2005年在县教育学会立项的课题中,应在2007年5月以前结题的课题共有20个,而实际按时结题的只有4个,仅占20%。也就是说,80%的课题基本夭折。为什么大都只立不研呢?原因有三。一是根本就没打算研。一些学校搞课题的指导思想就是为了装点门面,好像自己有立项的课题了,别人就会认为他们走上了“科研兴校”的发展道路,学校的品位就提高了,接受上级检查汇报时就有底气了。二是不知道怎么研。不少学校在立项之后也想研,也想研出一些“名堂”来,可就是不知道怎么个研法。怎么管理、怎么操作,感到难以下手,一片茫然;三是不敢研。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缺乏课题研究的自信心,总认为那需要高深学问,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了的。
虽然只立不研,但一片热闹中却不乏“亮点”。一是立项级別越来越高。有的学校在课题立项上有一种“好高骛远”的心态,觉得立项的级别越高越好。于是什么国家级、省市级课题便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县级课题对有的学校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了;二是开题场面越来越堂皇。其实开题会就是一个课题论证过程的开始,应该邀请的是那些与本课题相关的专家、学者,请他们对课题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那些与课题研究关系不大的人员以及行政领导要尽量少请,请他们来“坐坐”的意义也不大。搞课题研究首先就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是结题的气派越来越大。照理说,结题也就是请相关专家对课题的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评审,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所以也就没有必要请那些“头面”人物来撑台。
二、“研究方法”剖析
现在的“课题研究”主要有三法。
其一:“课题研究是个筐,杂七杂八往里装。”研究周期快到了,大家一起动手,齐心协力,把和该课题沾得上一点“皮毛”的东西都往里面装,也不管这些东西是关于学校管理的、教师发展的还是学生成长的,只要是学校的,一切都算是该课题研究出来的成果。如此一来,不费多大功夫,便可以包装出几大本“研究成果”,再加上漂亮的装帧,成果就“丰硕”了。这就是标准的“课题空筐”研究方法。
其二是:先有成果后来“研究”法。有的学校有位老师在某某刊物上发表了几篇论文,某某地方获了什么奖,这是已有成果。现在要搞课题研究了,那么好办,就采取“以果索因”法,把已有成果作为“在研课题”取得的成果,移花接木。然后根据成果类型取一个时髦的课题名称。该课题研究就算完成了、成功了。这种课题“研究方法”快捷而高效。
其三是:纯粹造假式。如果说上面两种“研究方法”还可以看作是课题研究从假到真的一种过渡的话,那么这种研究方法纯粹是人、财、物的浪费。这种课题研究不论是实验方案、研究报告、工作报告、以及其他印证材料都通通是造假,没有丝毫真实的东西,要么网上下载,要么抄袭拼凑。这种“研究方法”目前的市场也还不小。
三、对策建议
1.谨慎立项申报
现在课题立项很乱,一些课题立项部门和单位只愁找不到“上钩”的“鱼”。尤其需要小心的是一些诱人的“高级别”课题,学校在申报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分析他们的目的,他们是想真正为教育、为教育科研做点事,还是以此为借口捞取利益或者是达到什么目的。要看他们是否有规范的研究制度、是否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如果绕了半天弯子实际就仅仅是想收费(立项费、管理费、结题费、资料费等)的话,这样的课题级別再高我们也坚决不去立。现在有的学校动不动就是××部的什么什么子课题,动不动就是什么“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然而实际呢,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我们在申报课题立项时务必小心谨慎。
2.严格立项论证。课题立项一定要进行严格论证,宁缺勿滥。专家们在仔细阅读“论证材料”的基础上,应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一看课题本身的研究价值,二看课题是不是基于学校的真实问题,三看这个课题根据学校的实际解决的可能性有多大。否则,不予立项。
3.强化过程管理。要对课题进行严格而扎实的过程管理,要有一套相应的管理规章和办法,制订管理手册,定期指导、培训、评价、检查,学校定期上报阶段材料等,没有过程的课题研究,坚决不予结题。学校更应该有一套严格的课题管理制度。
4.硬化结题评审。结题评审一看“物化”的研究成果,比如研究报告、论文、音像材料等,并对这些成果进行现场答辩;二看“人化”的研究成果。比如看通过课题研究是否给学校、教师或者学生带来变化,不论是行为上的还是内涵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通过观察、交流、听课、测验等形式进行验收。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后者更为重要。
5.倡导小题深做。中小学课题研究务必追求朴实、扎实、真实的过程和作风,脚踏实地,从小课题做起,小题深做。应大力提倡校级课题研究,可以以学科组、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也可以三个五个志同道合者自行组合研究,也可以一个人单独进行。课题怎么个小法,那就是自己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教师而言)产生的具体问题。在小课题的研究方法上,中小学最适合用行动研究法,因为它不像实验研究法那样需要严格地对比、控制很多实验变量、进行复杂的计算和统计等,它强调用自己的行动去解决自己的问题,问题解决了,课题研究就成功了。
6.轻形式重效果。中小学课题研究应该看重的是实际效果,淡化对形式的追求。我们很多学校用90%的精力做形式,用10%的精力做研究,这就本末倒置了。我们应该用90%的精力去做研究,用10%的精力做形式。中小学课题研究只有从形式的“苦海”中解脱出来,才可能解放老师们的手脚和心灵,真正让老师们投入研究。比如某老师的研究课题是某种教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用性研究,那么我们在结题评审的时候,就重在看这个老师的课堂教学,看他研究的这种教法在实践中效果究竟怎么样。而主要精力不应该把评审放在什么实验方案、论证报告、阶段总结、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等等这些文字“功夫”上。重形式轻实效,是当前中小学课题研究的通病,必须倒过来,否则,课题研究难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