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作者:罗燕珍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呢?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及新课程理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创设情景,倡导质疑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养成质疑的习惯。例如学习减法的性质时,我让学生做这一道题:
  出现两种做法:
  281-85-15
  281-85-15
  281-85-15
  281-(85+15)
  =196-15
  =281-100
  =181
   =181
  这时,我让学生思考:这两种方法算的结果一样,哪一种方法简便?后一种方法运用了什么知识?一个同学说:“我发现后一种算法是先把两个减数合起来,然后减去它们的和,同时85与15的和刚好是100,这样算起来就简便多了。”我让全班同学讨论他的解法。经过观察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减法运算中,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就是减法的性质。当减去两个数的和是整十、整百、整千……时,运用这一性质能使运算简便。这样让学生质疑、讨论、解疑,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思维。
  
  2、创设情景,鼓励争论
  
  一个问题有几种甚至多种解法在数学中是很常见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跟别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例如:一次我指导学生做第九册(人教版)第12页练习三第2题。5只燕子7天吃害虫2275只,平均每只燕子每天吃多少只害虫?算出结果的同学个个神情激动。
  生A:“我这样列式:2275-5-7。理由是先计算5只燕子7天吃多少只害虫,再计算每只燕子一天平均吃多少只害虫。”
  生B:“老师,我是这样列式的:2275-7-5。理由是先计算出7天5只燕子吃多少只害虫,再计算平均一天一只燕子吃多少只害虫。”
  生C抢着说t“我跟他们算法不一样:2275-(5×7)。理由是7天5只燕子吃的害虫相当于一天多少只燕子吃的害虫,再计算出每天每只燕子吃多少只害虫。”
  生D:“我是这样算的:2275-(7×5)理由是5只燕子7天吃的害虫相当于一只燕子吃害虫多少天,再计算每只燕子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这几种解法都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在争论中,学生自己的思维结果得到别人的肯定,自然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这样情感会促使他遇到问题时总是想寻求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这样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就水到渠成了。
  
  3、创设情景,培养发散思维
  
  培养发散思维是发展求异思维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创设情景,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飞翔在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指导学生做一道比的应用题中有这样一句话:“男生与女生的比是5:4。”我让学生根据这句话说出意思不变的叙述。
  生A:女生与男生的比是:4:5。
  生B:女生是男生的4/5。
  生C:男生是女生的5/4。
  生D:男生占全班人数的5/9。
  生E:女生占全班人数的4/9。
  生F:女生比男生少1/5。
  生G:男生比女生多1/4。
  这些不同的叙述,都是学生经过自己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结果。长期进行这样的发散思维的训练,激活了思维,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创新,促进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