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教育孩子,就这么简单

作者:谢金霞 程永超




  记得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
  在一列火车上,一位作家问一位农民父亲:“您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重点大学,请问有没有什么绝招啊?”农民父亲的回答出人意料:“其实也没啥绝招——我只不过是让孩子教我罢了!”
  原来,这位农民父亲小时候家穷没念过书,自然也就没什么文化教孩子了,但他又不能由着孩子瞎混,于是就想出一个办法——每天等孩子放学回家,他就让孩子把学校老师讲的内容跟自己讲一遍;然后孩子做作业,他自己也跟着在旁边做作业,弄不懂的地方就问孩子,如果孩子也弄不懂,就让孩子第二天去问老师。这样一来,孩子既当学生又当“先生”,学习的劲头就甭提多大了!哪怕是别人的孩子在外面玩的热火朝天,他家的孩子也不为所动,就这样,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一路攀升,直到考上重点大学……
  读完这则故事,我不禁对这位农民父亲肃然起敬!而他看似“简单”而人人皆能为之的做法,却从深层处引发了我们对当前家庭教育的思考。
  
  1.“我的环境我做主”
  
  学习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尽管农民父亲没啥文化,但并不妨碍他创设这种“学习环境”。近乎文盲的他不顾农忙之累,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去,“求知似渴,没有做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家长的行动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得家庭里充满了和谐的因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享受的无疑是最好的“家庭生态教育”。
  
  相反,我们有些父母借口忙,平时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过程,但一到考试成绩出来就向其索要结果,这种“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的做法在今天的家庭中很普遍。有的父母则全程“陪读”。这应该是极其关心孩子了吧?殊不知这种“关心”监督大于关爱。多少使孩子有些如芒在背的感觉。这些做法,与农民父亲和孩子体验过程乐趣的做法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2.“身教”要重于“言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确如此,父母的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父母对孩子影响的全面性与深刻性,是任何学校教育所难以取代的。
  正因为父母的一举一动对孩子都有着陶冶习惯、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父母在家里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而“身教”示范要远远大于“言传”训导。上文中的农民父亲对孩子并没有太多的“言教”,或许他根本不善于此。但他身体力行的参与,却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诲与鼓励。相反,今天有些家庭里父母这边电视声、扑克麻将声声声不绝于耳,那边却吼着叫着逼着要孩子好好读书、认真做作业!试想孩子嘴上虽答应着,但心里能不反感吗?心动不如言传,言传不如身教,身教榜样力量无穷。家长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老师!
  
  3.人格教育:责任与信心
  
  仔细品味农民父亲的做法,我们还会发现他在无意识中对孩子进行了“人格教育”。父亲在外面忙活一天,竟然还让孩子教自己,这本身就会激起孩子内心的责任感——只有自己学透弄懂了,才能对得起父母的信任,才不会辜负父母的期望。因此,孩子就会自觉克服惰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另一方面,孩子在教父亲的同时也巩固了自己的学习,“教学相长”在孩子身上得到了体现,自然而然也就会产生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试问,如此良性循环、一举多得的做法,怎能不产生良好的效果呢?
  其实,说了半天,农民父亲哪有这么多想法?正如其所言,“我只不过是让孩子教我罢了!”但关键是他“用心”去做了!因此才会发挥出神奇的力量。愿我们都能记住这样一句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作者单位:温州市实验中学,浙江温州,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