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从民间饮食文化中挖掘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构想

作者:黄 晶




  2.到了班里,孩子们通过交流,了解做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花一番功夫。先要拣菜,切菜,洗菜,再烧菜,这样才可以吃。孩子们懂得烧菜的顺序后,教师在游戏角投放一些“五颜六色”的纸及一些图片,让幼儿撕一撕、包一包等来模仿生活中的事情,并引导孩子说出各种原料的味道、颜色、形状等,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力和感知能力,并感受到操作活动的快乐。
  第二堂课(春游中采摘蕨菜)
  1.选择一两种制作方法简单的菜肴让幼儿参与操作,事先向孩子们说明这些菜肴最后将成为他们的午餐,相信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一定很高。在这里我选择了常常在重庆当地农家乐可以见到的一道菜“蕨菜腊肉丝”作为实验菜。蕨菜又名蕨萁菜,生长于低坡及林边草地,一到春季重庆便有不少人春游时漫山遍野采摘这种野菜回家作菜,蕨菜不仅吃起来鲜嫩滑爽,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含丰富的蛋白质、有机酸等,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享有“山菜之王”的美誉。
  2.春季到了,教师可以趁着带孩子们春游时,让孩子们和自己一道去采蕨菜,让孩子们知道大自然还有那么多的瑰宝。采之前先给孩子们示范什么样的才是蕨菜,并告诉孩子们食用的蕨菜必须是刚出苗的嫩芽,如果是长到很长很粗的话就不嫩了,蕨菜刚发出来时顶尖长得像爪子。幼儿都是喜欢亲近大自然的,他们在大自然中会像小鸟一样欢乐,一块石子,一朵小花,一片草叶都会成为他们手里的宝物,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3.当然教师要叫孩子们在自己视野可及的范围内活动,安全是第一的,等大家采了一把一把的蕨菜回来后,装在事先准备好的大口袋里。其实蕨菜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除了留下部份吃新鲜的外,余下的都用开水烫煮后晾晒干存放起来,留作以后炒干蕨菜或是用于吃火锅,都另有一番风味。
  第三堂课(孩子参与制作“蕨菜腊肉丝”)
  1.第二天,教师和孩子们就可以一起制作蕨菜腊肉丝了,可以让家里做有腊肉的孩子从家里带来一块,腊肉是用来增香提味的,不必太多。教师还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探寻腊肉的制作方法,比如,上网查看或和孩子一起咨询家中会腌制腊肉的老人,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家长的参与。腊肉不算是川菜所独有的,四川、湖南和广东都制作腊肉,但在调料和制作过程上有所区别。
  2.在加工和烹饪前,教师将食物的营养、厨具的使用方法向孩子做一番说明,尤其是菜刀和火的危险性。当然,为了幼儿的安全,不主张幼儿参与切菜和烹饪的具体操作,这两道工序可以让幼儿站在旁边看老师做。
  3.这道菜的材料有:蕨菜、竹笋、腊肉、干辣椒、老姜、色拉油、精盐、花椒、味精。竹笋也是人们所喜爱的绿色食品,它不仅滋味鲜美、肉质脆嫩,还含有丰富的营养,单单一个竹笋烧腊肉也是一道风味独特的川味菜。首先选用短而粗的鲜蕨菜去掉老茎,这道工序可以教孩子们做,然后教师在一旁把它们切成均匀长的节,让孩子们分批洗净。
  4.将洗净的腊肉切成3厘米长的丝,竹笋切成丝,入沸水煮后捞出,沥干水分,把姜切成丝。后来的倒油爆炒这整个过程由教师或厨师做,孩子们可以从旁观察。
  这道菜成为当天的午餐一定大受欢迎,因为这些都是孩子们亲身参与的,特别是能勾起前一天孩子们漫山遍野采摘蕨菜的快乐回忆。
  第四堂课(家乡菜背后的故事)
  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接触到家乡的饮食文化了,经过一系列亲身参与的过程,幼儿对家乡饮食有了感性认识,再以故事形式给他们介绍一些饮食文化,他们应该比较感兴趣并易于接受。比如,酸菜鱼的故事:酸菜鱼在重庆是很受欢迎的一道民间菜肴,已经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餐桌。酸菜鱼始于重庆江津的江村渔船。据传,渔夫将捕获的大鱼卖钱,往往用卖剩的小鱼与江边的农家换酸菜吃,渔夫就将酸菜和鲜鱼一锅煮汤,想不到这汤的味道还那么鲜美。于是这道菜便逐渐成形了。当然,这里少不得又要动员家长的参与了,幼儿可以先和家长一起搜寻关于家乡饮食文化的故事,再来幼儿园和教师同伴交换,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沟通。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