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通过美术欣赏课激发学生对人文学科的热情

作者:凌 霄




  美术本身是一门人文学科,涉及门类有: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而且与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联系密切。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深刻含义,同时联系相应的人文学科知识,这样使美术作品特有的图形视觉效果、高雅的艺术品位,以及众多艺术家感人的从艺事迹,起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人文学科的热情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陶冶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又激发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对促进其全面发展有很大帮助。
  
  1.在美术欣赏中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美术作品的文学性在很多作品里不乏表现,不少中国画作品蕴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苏轼,明代的徐渭、唐寅,近当代的丰子恺、黄宾虹、齐白石等人,他们不光拥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同时还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所以他们的绘画作品常常表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例如,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葡萄图》这幅画上自题诗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从中可得知此图作于50岁以后,一种饱经忧患、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的愤恨与抗争,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在徐渭笔下,绘画不再是对客观对象的描摹再现,而是表现主观情怀的手段。他的诗画与书法在图中得到自如充分的结合。
  教师引导学生在画中赏诗、诗中见画,布置他们写一些赏画心得,既可以使学生领会这些美术作品的巧妙构思,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眼光;又自然养成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理解中国文化丰富表现手法的习惯,自然地带着一种艺术的眼光去感悟、去表达,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2.在美术欣赏中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美术史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美术的技术、风格、流派、影响跟时代精神息息相关,在美术欣赏课中,很多美术作品如果撇开特定的历史背景来认知是很空洞的。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创作的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知道了具体的历史背景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起来便很容易。这样也引起学生对当时历史背景的关注。
  在欣赏美术作品前,先安排学生查阅有关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再研究有些作品是如何跟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联系起来的,可以培养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
  
  3.在美术欣赏中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
  
  美术有“形式”的结构,如数量的比例(建筑)、色彩的和谐(绘画),使平凡的现实超人美境等。但这“形式”里面也同时深深地启示了精神的意义、生命的境界、心灵的幽韵。
  哲学,作为人类的自我意识,是理性精神的直接表现。艺术与哲学的联系,是不言而喻的:“画以立意”,“诗以言志”。在介绍雕塑作品《米洛斯的维纳斯》时,讲述在农夫无意的发掘中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膀,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即那失去了的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的,然而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带有深刻的哲理。
  教师让学生欣赏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并谈感受。当学生发现“断臂”这个特点时,讲述“断臂”的来历。让学生畅想“断臂”的原始模样,研讨“残缺美”的涵义,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在美术欣赏课中,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了解作者的艺术主张和意识形态,引导学生加强社会责任感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作者单位:平南县实验中学,广西平南,53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