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从文化知识到文化感悟

作者:梅培军




  诗歌鉴赏由原来采用选择题的考查方式,改为采用主观题的考查方式;考查范围由原来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改为只考古代诗歌;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这个转变表明了诗歌鉴赏题型更加重视文化素养的考查。然而从测试的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应试专家和老师们精心炮制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鉴赏活动,而是一味地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要点的完整性。
  从文学批评学的角度而言,文学作品的鉴赏是基于体会、感受、欣赏之上的,我们的现有诗歌鉴赏题型的考查方式就导致了学生跳过体会、感受、欣赏这一个心理接受层面,使得诗歌鉴赏变成了一种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灌输。诗歌鉴赏的审美功能、文化感知的功能无形中就被取消了。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思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感悟、品味、审美情感这些素养怎么体现?可不可以考查?怎么考查?
  我个人认为诗歌鉴赏的考查必须从文化知识的层面回到文化感悟的层面,更多地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培养和考查学生的文化素养。一般说来,审美经验由感知、想像、情感和理解这几个基本要素构成,它们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形成了主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从感知、想像到情感、理解,这是一个上升的过程,又是一个交织的联系的网络。可以说我们过去更多考查的是情感和理解的层面,感知和想像的层面被忽略了,我们的答案设置按要点给分,根本不重视诗歌的感知功能,不重视发掘学生的想像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有些地方的诗歌鉴赏的考查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它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境。它不仅考查学生对古诗句的理解,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更考查对于诗歌意境的感知感悟能力。这种题型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它把诗歌鉴赏从抽象的层面拉回来,回到了审美感知的层面,但是又并不是最低的层面,又仿佛需要更高的情感和理解才能体会。
  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当你读到这首诗歌,你的头脑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诗歌心理学的问题。你能将它的画面描绘出来吗?我们过去的考查方式无非是,“这首诗描绘了那些物象,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趣?”这样一来,诗歌的审美完型就被破坏了,情感和理解被人为地从审美心理结构中剥离出来了。于是学生对于占典诗词就毫无感知和感悟可言,在长期的诗词鉴赏的解题技巧的训练中就形成了一种定势的思维模式,导致了文化智慧的丧失、文化知觉的麻木。
  苏轼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传出归家冼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景,然而经由训练就变成了一张张几何图形。如果我们能够从审美感知、想像的层面出发,我们不妨让学生对这一幅宜人的景象进行想像性的描述,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述诗意的景象,学生的想像就会展开翅膀自由地飞翔,视觉、听觉的感观一直贯穿心理结构的各个层面,这种贯通性就会使意识活跃起来,多种心理因素发生自由的相互作用。如果我们规范适当,这种心理活动就会渗透着认识评价等心理因素,又融于想像力和感知感悟力的和谐运动之中。
  吴涛的《绝句》: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这一首诗极尽感观之描写,虽语言质朴,但亦能引起读者多方面的回味。“本诗从哪些感官角度来表现诗人的感觉?请结合全诗内容作概要分析。”这是一般的设问,这样一问,感知和想像就一下子被抽离了。如果我们能重视感观在这首诗歌中的重要性,拓展延伸学生的感知触觉,那春风拂来的感受,桃花纷飞的景象,野梅的酸汁,蛙声的灵动,这首诗歌一定会更有生命力。这就是来源于那敏锐的感知触觉。钟嵘的《诗品》提出“感物”说,物之感人是动于心的,创作者如是感悟,而我们却逐斩使学生丧失了“感”的能力。
  杜甫的《月夜》:
  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歌通过设想将来重逢,回味今日的分离。仅系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景象,则自己的思念之情就不言可喻了。这种悬想的笔法就是隐,用曲折的修辞法,表达迫切的思念之情。我们往往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考查这首诗歌,“这首诗歌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抒写对亲人的思念?”这样的设问主要考查知识层面,这是必要的,但是谁解其中那温馨淳美的人伦情味呢?我想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去体会理解杜甫的心理和感受,或许是最好的感悟。你能通过诗歌的感悟描绘出杜甫此时的心理状态吗?你能理解一个爱国者的思乡思家心态吗?
  杜甫的诗作沉郁顿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以至有人说到了“一饭不忘君”的地步。然而在杜甫这里,思家与爱国则是相连通起来的,这种小我的温煦之情和国家民族的情感是相照应的。我们从这里理解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国者,他吟咏的思家旋律同样沉郁感人。这种感悟是一种理智和情感融合的独特体验。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情境的角度来体验诗人的创作心理,从而产生共鸣,培养出审美情感。
  以上几个例子,都是要说明我们的诗歌鉴赏的考查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我们现在出现的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对诗人的心理情感进行体验等题型都是很好的尝试。当然这种题型还存在评价的问题,学生的想像力和体验展现出来了,生活世界解放了,题型越来越开放了,又如何进行科学的评价呢?我希望拙作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命题专家的思考。
  
  (作者单位:柳州市一中,广西柳州,54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