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内涵与方法特征
作者:赵 毅
1.涵义
何为探究?探究就是探寻、追究,或者说是深入探索、反复研究。对于学生来说,探究能力的形成,也就形成了独立学习的品格,有了开拓创新的基础。可以说,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创新的必经过程。语文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教学活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涵义:
(1)探究性语文教学以师生、生生互动,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表现为师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共同探究中求知,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变到主动状态。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探究的情境和途径。
(2)探究性语文教学是以语文知识的体验和方法的应用为主的过程化的学习。在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问题,综合分析或做出评价,通过对语文知识的运用,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小学生的“探究”,从探究过程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不能苛求学生的探究结果达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更不能把超纲超本的学习作为目标。同时,这种学习有阶段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其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随年级增加而加强。
(3)探究性语文教学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探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探究的结果等等。其目的是针对某个问题,将语文知识与思维能力结合,实现语文的思考力和创造力等多种能力的整合。它包括信息吸收、分析归纳、成果表述等环节。
2.内容
(1)精读——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前提。精读即细读精思,在精读训练基础上,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和从多渠道进行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究能力。对此,我们就应精读那些发人深思、令人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字,精读名言佳句,精读“预习提示”中涉及的有关内容,精读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特别是文章的精华部分。
(2)质疑一语文探究性教学的核心。质疑是提出问题。在语文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质疑过程的积极因素。探究性教学中的“问”应定位在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操作上必须注意: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要求不宜过高,让不同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学生都有深浅不同的梯度性探究方向。如,课文《岳阳楼记》主要是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以及精美的词语,如果质疑“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深层动机是什么?”“本文的词语有什么特色?”这样的问题能够深化主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的积极因素,从问题的价值、提问的角度、思考的方法等方面多给鼓励性评价,哪怕这些问题微不足道,或者探究结果显得幼稚。质疑时还要提倡采取批判的态度,不迷信书本和专家,敢于向权威挑战,如果一味盲从,必然束缚探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思考——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关键。“疑”是经过深入思考和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学习和思考要联系起来。在探究性教学中,思考贯穿于全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精读思考,提出疑问,再由教师引导思考,解除疑难。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思考方法。
(4)归纳——语文探究性教学的深化。归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的问题,或可当场解答,或引入课文的探究学习,或查阅资料,询问专家,可放在课后或第二天再讨论,可布置一些拓展性的家庭作业。这样,学生提出的散乱、零星、无序的,指向性不强的问题,经过归纳、总结、拓展,使问题更明晰,更集中,使课内学习在课外得到更广阔的延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分类、假设、预测、推理等过程技能,使探究教学更进一步深化。
二、语文探究性教学的方法特征
1.开放性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性教学。探究性教学方法容纳了发现法、自学辅导法等先进教法的优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空间是开放的,学生可以从校园走向社会,只要是学生需要的,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究的内容和专题;学习途径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检索计算机网络、图书馆、媒体,走访社会有关部门,采访各方面的专家等多种途径;学习结论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就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语文探究性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以社会为背景,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源泉的。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是探究性教学的前提。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因现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集中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学生可以自由地走动,相互参阅资料或拓展到课外,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
2.主动性
探究性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主动地探究教材教法,指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为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的作用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主动去学习,丰富自己。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主动性更为突出,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疑问,自主选择探究,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主动定出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有情感投入与体验,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吸收发展成为主动探究。
3.合作性
语文是一门富有感情的人文学科,其最高鉴赏境界就是共鸣。在探究性语文教学中,学生在独立研究、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思想碰撞,这种碰撞的火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探究的产物。探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强调合作精神。他们的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都需要合作,并且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陈述观点。
4.问题性
语文探究性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教学的关键。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问题意识是指问题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却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也就无从探究、发现。
5.整合性
传统语文教学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整篇课文被肢解。而探究性教学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教学,它包括几个环节:信息吸收、分析归纳、成果表述,实现了多种语文能力的整合。语文的学习内容常常是跨学科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在探究教学中的整合应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
6.实践性
学以致用是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又一基本特征。语文探究性教学重在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知识技能的应用,目的是发展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从实践的基本特点出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不同程度的专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能力,拓展思维。与一般的学习活动相比,语文探究性学习更接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