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北京十一学校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

作者:臧国军




  现代学校制度是指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学校依法自主管理,指导和约束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北京十一学校通过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育人模式改革、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等一系列运作,在某些方面已基本具备现代学校制度的主要特征。
  
  一、依法办学自主,搭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平台
  
  学校依法享有办学自主权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特征。没有办学自主权,学校就没有特色,没有特色,学校就不能快速发展,就不会实现高水平的办学目标。从1995年至今,北京十一学校进行了两轮国有民办办学体制改革实验,根据校长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签订的承办协议,学校获得了五个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即自主筹集日常办学经费、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经费支配、自主教育改革。
  “五自主”办学为北京十一学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搭建了宽阔的平台。十一学校管理机制的形成和运行、学校决策的制定、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育人模式的实施、教职员工的管理、学校文化的塑造,都由学校自己来把握和运作。这使学校得到了宝贵的政策空间,拓宽了学校生存发展的渠道,学校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多方面产生巨大的变化。
  学校转制办学以来,通过自主筹集日常办学经费,学校在教育资金的筹集和运用上更加充足和灵活,改善了办学条件,使学校有条件投资建起了“现代、领先、一流”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通过自主用人及自主经费支配,建设了高素质的干部和教师队伍。通过自主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促进了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已上升到市区高水平学校行列。
  
  二、改革管理体制,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体制改革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但能源和动力并不意味着学校办学质量的必然提高。它提供的仅是一个政策的空间,为学校其他改革搭建了一个发展的平台。伴随着学校国有民办制的两轮承办,深化和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就成为学校改革的重要内涵。
  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人事制度的改革。十一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1988年~1992年,初步建立了以激励为核心的双向选择、聘拒自由、按需择优的人员聘用制度,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1993年~2000年,推出了“满工作量,高利用率”和“评聘分开”的聘用新原则,建立了自主用人和人才引进机制,满足了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和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2001年~现在,学校全面实行合同聘用的制度,有效地采取了依法聘用、按需聘用、竞争优先聘用、高工作量聘用、双向选择、评聘分开等措施,形成了具有十一学校特色的科学用人制度。 在完善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配套完善工资制度和激励机制。1995年8月,在工资方案上,学校建立了“多元无级结构工资方案”。2000年8月,学校继续对“多元无级结构工资制度”进行完善,扬长避短。2004年8月,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精神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符合教育劳动特点的分配制度,建立起具有“十一”特色的分配体系。
  人事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创造人才优势,由于我校深入的人事制度改革,使得教职工队伍得到了优化激活,建成了一支“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科研高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使学校获得了建校历史上最为快速的发展和最好的成绩。
  
  三、民主管理,适应现代民主观念
  
  学校管理民主化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特征。民主治校,教职工依法、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是现代学校有效管理的重要原则,是教育管理民主化的重要内容。十一学校改制办学以来,日趋完善了民主管理机构。建立民主决策机构,使权力得到制约;建章立制,依法依规工作,重大问题要集体决策;让群众决定自己的命运。让群众决定学校的未来。
  例如,重大决策上实行校长负责与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制度。由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工会主席、校长助理组成决策中心,并以制度规定学校10件大事(如,学校发展或建设规划计划、学校改革方案、重大人事安排、住房分配、国内外重大合作与交往等)必须经决策中心讨论,校长决定。学校建立了教代会对干部的民主评议、特别是对校长的信任投票等监督制约机制。从1988年至今,每年的教代会代表都要对校长进行无记名信任投票,规定如果信任票不够半数,校长及全体行政干部必须立即辞职。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保证了民主管理机制正常运行。开辟多条民主渠道,建构反馈、监督系统,形成民主管理网络。设置党风廉政监督员和廉政勤政意见箱,让学生、家长参与管理。
  通过以上措施,学校建立和完善了符合系统论原理、学校管理规律并适应十一学校办学需要的“一个中心”和“三个系统”。“一个中心”即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决策中心; “三个系统”即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这样就使学校的整体工作做到了决策正确、执行到位、监督有力、反馈及时,形成了一个灵活、高效并充满活力的内部管理机制,确保了学校的顺利发展。
  
  四、实施法人治理,管理人本化
  
  学校应该成为独立法人,才能实现法人治理。十一学校根据《承办协议》,实行办学“五自主”,拥有了学校的管理权和经营权。所以,十一学校已实现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学校成为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可以依成本收取学费,对办学收入的合法使用享有决定权;可以建立独立的分配体系,并对经费的筹集和办学行为及结果承担法律责任等等。这些有利于十一学校完全实现法人治理并作为真正的独立法人活跃在教育市场的舞台。
  十一学校主张把人放在管理的中心位置,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促进入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组织中最大的人群是学生,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是十一学校的一个基本办学价值观。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健康发展,实施“有选择而无淘汰的教育”。校长、教师和学生始终把主要精力投在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和学习环节上,关注教学,尊重科学,认真研究教和学,特别注重研究“学生的学”,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可持续成长。
  教师是学校最关键的群体,教师的状态决定了学校。十一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不是雇佣,而是合作,用在市场通行的协议、合约联结和规定其间的关系。学校不断营造教师人力资本“投资”的优良环境,早在1988年,十一学校就提出了“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同步”的原则;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要使学校成为教师充分展示才华的宽阔舞台;在新世纪,学校更为教师专业继续成长提供良好空间,学校成为教师最理想的发展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