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浅析基础教育的几个不和谐“音符”
作者:李志兴
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不利于其健康、全面成长。第三,偏爱也必将引起不被偏爱学生的失落感和心理挫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合格的教师在热爱学生时应该注意避免偏爱现象的发生。教师“一碗水端平”的公允品质,既是学生的期待,也是教师的基本品质。
四、差异教育——和谐教育的现实主题
不论是相对于宽度一定的马路,还是不同脚力的行人,“齐步走”都将会成为一幅不和谐的图画。
近代生产对技术工人的批量需求是班级授课制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实际上班级授课制客观上否认了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要求教育活动要做到因材施教。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班级授课制与因材施教是冲突的。面对几十个面貌不同、心理特征各异的学生,教师往往用同一种教材、同一种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与其说是一种实践,还不如说是一个口号。
费孝通先生在谈到社会和谐的时候曾讲过16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教育过程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使差异性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根据,这是建立教育和谐的前提。学校不同于工厂的生产流水线,学生也不同于产品,其丰富多彩的差异性也迥然不同于产品的规格统一性。只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树立一种基于差异、尊重差异的平等观,素质教育才会最终落实,而不致流于空谈。
差异教育是差异发展的手段,差异发展是差异教育的归宿。传统教育把学生的学习成绩视为衡量他们发展好坏的惟一标准。实际上,学生的个体差异既包括发展速度的快慢与高低的差异,又包括心理、生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快慢与高低的不同属于水平差异,指的是不同学生在同一指标上表现出的高低不同的层次特征;而特点与方式的差异则属于非水平差异,是指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上表现出来的特点和方式上的区别而非差别。在学生个体之间,广为存在的是区别,而不是差别。马克思说: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同样,优秀学生与后进学生的差别也不是基于先天,而是由于教育的分化,由此而产生的教育的不和谐状态长期为教育工作者漠视或熟视无睹,这是教育的不幸,更是教师的悲哀。学生的非水平差异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差异教育,通过差异教育来实现人才的差异发展,既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又符合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
差异发展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基本方式,其实质不是要消灭差异,而是要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是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差异发展基于差异,也就是强调以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为主题,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及个性优势的发展。坚持学生的差异发展才能使学校教育走出以知识为本的怪圈,告别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制、统一的课程安排、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以及统一的学习评定方式,也才能走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困境,才能通过调整、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培养基础扎实且具有个体特色的人才,优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效益。
教育是现代人发展的一条重要通路,教9币的失误在于努力引导大家“齐步走”并导致人为的“交通堵塞”,和谐教育的意义则在于每个人脚下都有路,只要向前走就意味着进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