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真实:思想品德课堂的生命
作者:齐佩芳 邹连方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生活的另一种样式,而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本色。真实是课堂产生活力的基础所在,更是思想品德课堂的生命,惟有真实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的价值得以体现和提升。
1.求真是实现师生人格互动的需要
真善美是人类永恒追求的最高境界,其中“真”是基础,“善”是枝叶,“美”是结果。陶行知先生的育人“真经”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让学生追求真善美,首先教师自己要追求真善美。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育人中更要为人师表,以真教人、待人、做人,感化、感动、感召学生学做真人。如果思想品德课教师没有求真的精神,在课堂上“口是心非”或“作秀”,则无疑是公开地给学生做假示范,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从小就学会了揣摩、猜测他人的意图,学会了察颜观色。学生在课堂讲错话至多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而心口不一则是人格问题。课堂真实是师生人格互动的前提和保障,课堂上的非真实会阻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甚至导致“人格扭曲”。
2.求真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实效的需要
知、情、信、意、行,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五大要素,其中“信”是最核心的要素。只有真实,学生才会信服,也只有信服,学生才能把有关的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信念,外现为道德行为,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长期以来,造成我国道德教育实效差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普遍利用虚拟道德教育情境进行道德教育,而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道德冲突是最重要的原因。思想品德课堂只有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情境,引发真实的思想道德冲突,才能让学生在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中真正获得思想进步和道德成长。追求思想品德课堂真实,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前提,也是扭转我国思想品德教育尴尬局面的现实需要。
3.求真是深化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是以人为本、教育回归真本的改革。实施新课程我们对课堂有诸多的期待,真实,应该是所有期待的核心。《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要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目前,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一些游离于真实生活之外的虚假因素悄然走进了课堂,使课堂背离了“生活化”的正确方向,长此下去必将使得思想品德课路子越走越窄。只有去伪存真,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才能逐步深化思想品德课程改革。
二、影响思想品德课堂真实的因素分析
笔者认为,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值得特别重视的有如下四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偏差
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尽管在新课程改革的行进中,各地都对教师进行了培训,但一些教师对理念“断章取义”,认为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所以执行起来就变了味,走向了另一极端,由专制型变成了放任自流型,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有的教师在实施“问题式教学”“体验式学习”时,所设置的教育情境大多仍是虚拟的,都是有“游戏的”或“戏剧的”性质.并且不与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相关。情境的设置更多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而非学生的学。如果教师脑子里根深蒂固的东西没有变,任何操作层面上的创新、实验都将流于形式。
2.教学策略的不当
Robert等人把教学策略分为三种:照本宣科策略,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或者说是对话(互动)策略。一贯以来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采取的基本上是照本宣科策略和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采用第三种策略,教师有不适应感。一位教师把当前思想品德课堂中师生互动存在的偏差总结为:形式单调,多师生间互动,少生生间互动;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互动作用失衡,多“控制_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少交互平行的成员型互动。正是这种偏差使得好的教学策略变得虚浮和牵强附会,从而也严重影响思想品德课堂的真实性。
3.教学研究的肤浅
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就远未能从当今时代特征中抽象出紧扣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性质和目标的东西,思想品德课的教材仍然没能贴近真实的生活。例如,“孝敬父母”一课中编入了远离当今时代的“黄香温席”等历史故事,旨在睦邻教育的“好邻居”一课介绍的是与现今城市居民实际生活大相径庭的大杂院式生活,这些自然会影响到课堂的真实性。而思想品德课教师大都不做教学研究,或者仅停留在缺乏理论支撑的纯经验的总结上,这必然会影响到思想品德课堂的生活化与真实性。
4.教学评价的失实
思想品德课评价偏重道德认知,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不够。现在人们评一堂好课的标准通常是:“教学目标明确”、“教程安排合理”、“提问精简恰当”、“适时运用媒体”、“渗透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板书精当美观”等等,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课堂表现,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是作为教师“教”的回应或“点缀”。综观近几年来的思想品德试题,还是停留在对知识概念的识记层面上,即使要求运用某些知识点来分析问题也得照搬书本标准答案,学生的自由发挥并不能得到高分。这一原因也促使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把要考试的内容、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无视现实生活,无视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学生是否把知识内化。
三、实现思想品德课堂真实的表征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崇尚真实性,那么,什么样的思想品德课堂才是真实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征:
1.真情实感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道德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内心体验,也是人的认识转化为行为的中介和桥梁。为了有效地激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满着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信度,才能有效地激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不仅要有与教材内涵相一致的真情实感,而且还要让这种情感外露,让学生感受到、体会到,从而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真实情感的表露给予尊重,避免使用刺激性、挖苦性、旁敲侧击等不良语言或以冷漠的态度伤害学生感情。脱离情感体验的单纯的认知学习,没有正确情感导向的行为学习,难以避免行动的功利性驱动。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