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教育与外部文化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
作者:王荣珍
[关键词]教育 文化生态 协调发展
文化是教育生态的主要规范环境。教育与外部文化生态系统的协调是二者协同进化的基础。事实上,教育与外部文化生态系统的诸多失调现象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制约因子,也影响着外部文化环境的优化。
一、教育与外部文化生态系统失调的表现
(一)肥大的教育目标文化和贫瘠的教育操作文化
首先,从教育文化生态系统自身来看,教育目标文化和教育操作文化明显不对等,在现实中存在教育目标明显肥大化和相应操作文化的贫瘠化的冲突。
一方面,目前有关教育目标的研究成果可谓丰富而多样。教育目标文化经过不断积累,已经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超大体系。从结构上看,它由总目标和不同层次、类型的具体目标(培养目标)所构成。总的教育目标和各级各类教育目标又均由德、智、体、美或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分类目标组成。从内容上看,教育改革目标有政治目标、经济目标、文化目标及个人发展目标。
另一方面,相关的教育操作文化却比较贫瘠,即关于“应该是什么”的教育目标系统比较发达,但关于“怎么做”的操作文化较为贫弱。这种反差导致现实中出现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现象,即诸多美妙的目标设想往往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而流于概念化或形式化,教育改革往往因此只能停留在设想阶段,结果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
从整个社会文化系统来看,情况正好相反。所有用人单位都比较看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教育内部操作文化贫瘠却直接导致这种能力的缺失。许多学生因为不符合用人单位“具有相关经验”等指标而找不到工作;某些毕业生即便有幸签约,却因为难以适应实际工作而被退回。其次,社会对教育不信任。“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与此紧密相关:尽管认可教育的价值,但是考虑到教育投入与工作难找的反差,感觉上学太不划算。这种受教育信心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入学率和巩固率,从而也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另外,教育产品不合实际需要或者不能学有所用、人才“次品”率高、“返修”率高也制约教育融资者的信心和决心。
(二)半截子教育科技文化与虚浮的教育人本文化
无论从个体健康发展,还是从社会进步角度来看,科学性与人文性协调发展都是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题中应有之义。科学性与人文性并存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然而人们在实践中很容易把二者对立起来,偏执于一方。一方面,科技文化至上者片面夸大科技对人类发展的作用,只重视科技发展的工具性功能,忽视人自身发展功能,在教育中表现为重视科技教育,忽视道德教育,有极强的功利主义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教育产品的“卖点”,但最终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准下降。所以,这种割裂文化体系完整价值系统的科技文化显然并不可取,基于其上的教育也只能称为“半截子教育科技文化”。另一方面,针对纯粹科技文化缺陷而崛起的人本文化在增进个人价值、尊严、自由以及培养和谐人格方面具有极大意义。但是,这种人本精神培养显然也离不开科技文化熏陶。科技文化涵盖的科学知识、技术及态度等是和谐人格的应有之义,脱离科技文化的支撑,人本文化教育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虚浮而缥缈。
(三)扭曲、误读、误传的教育产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于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各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认为,当今教育的确具有产业性、商品性,许多方面不能不受市场规律制约,但是某方面特性与完全市场化是两码事。所谓教育产业化、商品化或市场化,即教育的一切方面都要纳入市场轨道。但这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首先,教育称为产业,不过是产业这个概念的泛化,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产业。教育或学校毕竟不同于物质生产部门,它还具有公益事业性,因此所谓教育产业化显然行不通。把教育完全产业化显然会扭曲教育的本质属性,不利于教育健康发展。同样,教育商品化命题也失之偏颇。我们只能说教育部分产品具有商品性,而商品性也只不过是教育多种功能之一。教育商品化也只不过是曲解了商品化的本来含义。关于教育市场化的观点,总的来看,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比较模糊、概念不明确。所以,所谓教育商品化、市场化及产业化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行业性质的误读、误传或扭曲。
(四)艰难的教育制度更新
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制度作为教育构件和构式的标准化规范系统,必然也必须随之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育制度应有的导向作用。但是,教育制度更新一直步履缓慢,原因主要有:
1.观念滞后。教育制度更新首先必须更新观念。教育是一项主体意志很强的工作。国家的要求,社会的呼声,教育者的共识都会强烈地表现出来,影响到教育的过程,包括教育制度改革和更新过程。因此,教育界以及全社会教育观念不能及时更新必然制约教育制度改革进程。
2.法律体系不完善。当前,教育法律体系不太完善,制度方面的非均衡状态比较明显。能否建立强有力的法律调整机制,走依法治教道路,是教育制度更新的关键环节,否则有可能导致混乱局面。
3.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教育制度的形成、制定、确认、执行、遵守、变革,一刻也离不开在社会和教育领域中实践着的人。因此,提高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人们求新、求变、求发展的意识,是推进教育制度创新乃至建设的必要前提。
(五)教育体系的封闭性和保守性
文化系统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作用要求教育体系给予相应应答,即反映文化体系的变化。教育体系如果过于封闭,就会排斥外来文化影响,仍然把本民族文化当作惟一教育内容,导致教育体系成为一个与外部文化隔离的封闭系统。
另外,教育体系的保守性致使教育更新缓慢。由于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重复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给下一代,因此注重的是巩固现有结构并促使个人按照现有社会从事活动,有相当大的惯性。教育系统本身种种倾向于稳定保守的特性,使它在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首先是适应由来已久的社会要求,而对变迁反应迟钝。当然,教育系统保守性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保守性的反映,教育相对保守也利于文化继承延续。
二、教育和外部文化生态系统的调适
教育与社会文化系统任何方面不协调都会影响教育发展。当然,这种不协调除了教育自身原因,也有外部文化生态系统的因素。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调适绝对不是教育对外部文化生态系统的片面顺应,而是基于健康文化生态观念之上的教育自身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