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也谈政治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陈 范




  一、探索为先——创新教育的首要着力点
  
  学校教育一般是重复教育,因为重复才能传播前人的文化知识,但只重复而不创新,人类社会就缺乏继续前进的动力。因此,教育需要创新,而创新的前提就是学会质疑、探究。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有思考才能有发现,有发现后才可能有创新。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质疑是科学创新的源动力之一。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训练:
  1.课前自学发现问题
  我们知道目前推广的新课改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倡导学生自学,真正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为此,我要求学生做好每节课前的自学准备,因为学习一般说是一种学生的个体行为,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己学习与独立思考,才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基本教育理念,也才能使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学的一般作法是:(1)要求学生预先自学课本内容,自己归纳总结知识点,同时对所学的理论、概念、原理等进行分析思考,形成若干个探究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2)教师预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激发学生自学兴趣,而且能够尽快进入探索问题的状态。例如:讲《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这课前,可以提出:“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真理大讨论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3)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案例,从中得出自己的看法或产生不同的疑问。比如讲《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框题时,可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过程为案例,学生会提出“为什么中国要人世?”“人世的利与弊是什么?”等等。
  2.课中引导讨论问题
  叶圣陶说过:“上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讨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他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提问题,议问题,最后认识问题。学生课前自学的效果如何要在课堂上得到检验,特别是问题意识的培养,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进一步鼓励,因此,要把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疑难的地方进行综合,并组织讨论,给予点评。重视课堂引导是推动学生讨论问题的重要途径。
  其次,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鼓励学生提问题,不应以“权威”的面孔出现,而应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课堂的讨论。创设和谐愉悦的心理环境,才能使学生讨论问题时放得开,不胆怯,大胆发表意见。
  再次,要坚持不懈,循序渐进。营造开放式、讨论式的课堂氛围是要有一个过程的,这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并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惟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讨论能力”,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标新立异——创新教育的核心因素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培养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即要有“标新立异”的意识,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1.逆向思维批判思维
  逆向思维或批判思维其要旨就是主张不轻易接受现成的结论,而应该带着质疑来求证。如果我们多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局限在某种固定的方法或模式中,就能让学生在问题面前获得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同时,对学生新奇的想法,别出心裁的想像,教师要适时给予肯定和引导,让学生时时感到探索的乐趣,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被大大激发,创新能力也在点滴中汇聚而成。
  2.敢于想像善于想像
  爱因斯坦曾经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可见想像力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创新能力的大小。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能总希望学生按照你的意图去思考,不能过早地把学生的思维朝一个方向引导,为此:
  一要鼓励学生不墨守成规、迷信书本,要敢于思考、敢于想像。就像陈云同志说的那样: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如果局限于教材的论述就很难培养学生的丰富想像力。比如讲时事政治中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去设想一下,新农村应该是什么样子,对未来的中国会有什么重大影响等等,给学生插上想像翅膀。类似这种想像能力训练一以贯之,必有效果。
  二要善于想像。敢于想像,不等于胡思乱想,信口开河,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想像。观察、感知是想像的源泉,要做到善于想像,就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求学生注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积累观察记忆。因为政治课教育内容都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有了记忆积累,容易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三、虽败犹荣——创新教育心理培养
  
  青少年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这是学生的优点,但青少年还有另一面,即遇到挫折容易气馁、消沉。如果教师不正视这个问题,不想方设法帮助克服这一弱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会是一句空话。因此在进行创新教育中,必须包含失败的教育,惟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百折不挠的良好心理素质。
  1.宽容失败
  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反复告诉人们:科学的进程就是在“探索一失败一再探索”的往复中不断地前进着。像DNA分子结构的探讨,是三螺旋结构、四螺旋结构,还是双螺旋结构,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反反复复,最终确定为双螺旋结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通过这些事例告诉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害怕失败,更不能嘲笑失败。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对错误的看法,特别是不中听的意见要有包容心,不能一棍子打过去,更不能冷嘲热讽,如果不同想法时时遭到封杀,时间长了学生就不敢质疑了。其次,要在课堂上多开展一些辩论,让不同的意见交锋,这将使学生认识到,即使一方的看法不被多数人赞同,但他们的自我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且为正确意见的完善起了推动作用,虽败犹荣。
  2.学会总结
  青少年由于阅历、方法等方面原因,在发表意见时往往容易片面,甚至走极端。这时简单地宽容失败是不够的,应该悉心帮助他们总结得失,否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
  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十分重要。我一般采取几种做法:一是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有了自信心就敢于发表意见。二是对学生提出的意见进行点评。点评要充分对比不同意见,分析各自的利弊,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三是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供教材外的资料,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学生“见多识广”了,他们总结时就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莆田第五中学,福建莆田,35110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