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数学课堂应以简驭繁、避虚就实
作者:王志民
一、目标拟定应简明、切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追求简明、切实,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现实中,经常能遇到“假、大、空”的目标。如一位教师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确定了如下的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技能及合作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谛。乍一看,这些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要求”。但是这些目标,就是用1年、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未必能够达成,何况是在短短的40分钟里面呢? (平均不到3分钟的时间就得实现一个目标,可能吗?1再说,这些说不清、道不明、拿不准的模糊表述,对课堂教学又如何起到调控作用呢?这种目标描述必然使教学活动失去指引、失去支柱。其实,一节课的基本目标主要是双基目标,各种目标是和谐统一、不可割裂的。拟定教学目标时,只要准确把握双基目标,就可纲举目张。灵动把握生成目标,积极精心演绎就可以了。其余的目标是渗透于其中的,又何必写这么多套用“课标、教参”的辞令呢?应让教学目标简明些、切实些!
二、环节预设应简洁、厚实
我们发现:环节复杂、结构繁杂、程序嘈杂的境况越来越多地充斥着如今的课堂,使原本简单而快乐的数学学习,却因“天衣无缝、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而使孩子“忙于追赶、疲于应付”。如教学《角的认识》时,老师设计了“实物中找角、课本上量角、生活中辨角,还有动手画角、折角、剪角”等环节,孩子们则只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折腾。教学时间浪费了,教学主题偏离了,学生对“角”原来还是“似曾相识”,现在倒“迷迷糊糊”了。原本并不难的内容,现在反而变成纷繁复杂了,数学课也变成了美术、活动、思品、语文“四不像”的课。再如,《时、分的认识》一课,老师更是设计了10个环节,安排趋于饱和,却游离了思维的轨道,造成了“活动了身体,休息了大脑”的尴尬局面。其实,环节预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简,在于实在,具有“四两拨千斤”功效。要谨防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警惕进入“种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家的园”的误区。
三、媒体运用应简单、着实
一些老师认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是“声、光、电,一样都不能少”,使课堂呈现出“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壮观场面。如,一位老师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仅导入这一环节就动用的不少新型“武器”:首先是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美丽的图片;这时音乐又响起,唱起了《数鸭子》,教师边唱边舞,学生也随着歌声左摇右晃。接着,又播放了“淘气和笑笑的对话场面”……这样的课堂,媒体不是“助教”,反倒成为“主教”,媒体运用也成了教师搞花样、图热闹的工具,成为教师体现新理念的“标签”。因此,媒体运用不能盲目过热追捧,而应理性慎重面对:它是一种手段、一个助手,并不是万能的。媒体运用只能是服从、服务于课堂教学,应该是追求简洁、朴实。
四、课堂评价应简练、真实
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和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课改实践中,过分推崇鼓励、赏识评价的极端化、形式化现象也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如:一节数学课上,老师问:“三角形有几个角?”一生答: “三个。”老师表扬道:“棒极了,你真聪明,大家为他鼓掌!”诸如此类的景象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中屡见不鲜。老师们为了体现《课标》理念,盲目地进行了昕谓的“鼓励性评价”,使不置可否的态度、廉价低俗的表扬充斥着整个课堂。试想,孩子回答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后,过多、过滥、无度的鼓励评价.孩子还会在乎它吗?长期以往,必然使学生们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在名目繁多的物质奖励刺漱下,逐渐退去了应有的喜悦,丢失了“是非准则”,丧失了“判断能力”。评价应追求“一语中的、恰到好处”的简练,应追求“恰如其分、有感而发”的真实,切莫让评价因虚而衰,应以简练、真实的评价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
总之,返璞归真是新课程对数学课堂回归本质的热切期盼,而删繁就简、避虚就实则是通向数学课堂教学“原生态”的最佳途径。让我们的实践多些理性,追求简约、崇尚真实,以创出课改实践一片广阔天地。
(作者单位:惠安县小乍荦区,福建惠安,36214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