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教学案:促进师生发展的平台

作者:尹承华 王维敏




  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从有利于教师的“教”转向有利于学生的“学”,从注重操作转向注重调控。我校推行的以教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运而生。
  
  一、设计与完善教学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在《教学常规检查》中对教师教案设计和检查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在过于细化和刚性的禁锢下,不少教师整天疲于抄写教案,应付常规检查。从表面看,教师“备课”质量日益提高,而实际上却日渐低下。我们从“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理念出发,反对教师费时低效的摘抄行为,倡导备课方式和教案形式的改革,引领教师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对教材的把握、学情的调研、教法的改进和教学的反思上来,切实提升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们要求课任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设计出通用性教学案,主要有课标要求、情景创设、自主问题导学、合作探究、思维拓展、网络构建、学以致用、信息反馈等栏目,以便于对最基本的课文知识进行梳理。在印刷通用性教学案时留有适当的天头、地边和右方1/3左右的空白,在这些“自留地”里可以由老师结合班情学情进行个性化删减或改进,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添加教材分析、最新资料、问题设计、学生创新、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这就为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预留了弹性空间。通过设计与完善教学案,真正让教师从知识性备课中解放出来,更多的研究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难困惑,有利于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教学案为师生搭建了互动发展的平台
  
  教学案对于老师来说是教案,是教师对知识传授方法的教学预设。教学案与以往的教案不同,教学案在动态之中生成的。它不是课前一锤定音,它的形成是一个教学前不断改进、教学中反馈矫正、教学后日臻完善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教师“设计——实践——反思——完善”的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学案,是对新学内容的前置准备和学习时的同步依据,是学生参与“课前预习——课堂探讨——当堂训练——课后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自主学习过程。以教学案为载体开展教学,可以激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求解问题的欲望。教学案实现了教案和学案的有机整合,为师生搭建了互动发展的平台。通过对教学案的使用,我们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关注:
  
  1.教学案一体化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思考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 “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教学案的课标导航、情景创设和问题引导等开展教学,有效减少了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教多教少,教深教浅,教快教慢,以何种方式教等均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师过多的讲授,教师仅仅是适时点拨、提示或评价,从而确保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往和合作探究的开展
  传统的课堂缺少有效的互动和交往,在多数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往往是自上而下的问答形式,这种表面上的互动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解知识,而不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在利用教学案进行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组组互议等形式,重点解决新课学习中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围绕问题开展“做、观、思、议”等合作探究活动。或讨论、分析、归纳,或演示、绘制、计算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或鼓励,或提示,或随时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师生真正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使每一名学生都能从课堂活动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