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对“个性教育”本质的思考
作者:曹兆文
[关键词]个性 个性教育 本质
对于“个性”一词的理解,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但无论是社会学、哲学还是心理学等等,它们对“个性”一词的释义一旦运用到“个性教育”这一概念中时,都使人对“个性教育”产生一种“迷茫感”。
一、“个性”及“个性教育”的已有定义及其理论缺陷
我国有学者提出:“所谓人的个性即是个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以独特的方式有机结合而使个体具有的独特社会性。简言之,人的个性就是人的独特的社会性。”显然,这里的“个性”被解释为一种“社会性”,它实质是对“个性”的一种社会学定义。那么,什么是个性教育呢?他们认为:“所谓个性教育就是在正确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为出发点,通过个性化与社会化、自我教育与他教育的统一过程,培养强化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品质,预防改造受教育者的不良个性品质,以塑造人的理想个性为目标的教育。简言之,个性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良好个性素质的教育。”
上述这种对“个性”及“个性教育”的定义,被我国当前关于个性教育的各种研究论文较为广泛地引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推敲,它仍然使人有较多的“迷茫感”。例如,定义中所指的“良”与“不良”,本来就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任何教育,包括科学的、非科学的、进步的、落后的甚至反动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定的“良”与“不良”的标准。由此,对“良好个性品质”与“不良个性品质”的“培养强化”或“预防改造”,也可以说是任何教育都必然会承担的任务。比如,与个性教育完全对立的划一教育也有自己的“良”与“不良”的标准,它也是培养、强化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品质和预防、改造“不良”个性品质的一种教育。同时,这种定义实质上把个性教育定义成了一种培养人的“良好”“社会性”的教育。然而,虽然培养个人的“良好社会性”与个性教育并不矛盾,但这种定义终归没有揭示出个性教育的特殊本质,因为相比之下,划一教育就比个性教育更加强调对个体社会性的培养,这种强调甚至达到了只讲个体的社会价值而否定个体作为主体对其自身价值的追求的程度。所以,无论是“良好的标准”,还是“培养”“良好的社会性”等等,都只不过是个性教育外部的而不是本质的特征,因而用来定义个性教育都是不恰当和不科学的;再比如,用所谓“正确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等等提法来定义个性教育,也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或模糊不清的。因为个性教育本身就“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而研究和定义个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正是要揭示个性教育的教育思想和论证它的科学性,而上述定义并没有揭示出这种教育思想或理念。
二、对“个性教育”及“个性”的本质的重新考察
笔者认为,要理解“个性教育”,最关键的是首先要找出这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的真正主张,进而才可能找出“个性教育”的真正本质。
从“个性教育”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在教育实践中,作为划一教育的对立面而提出来的,是在与划一教育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
在历史上,为了便于专制主义者强行地推行其僵化的统一思想,适应其统治的需要,教育不得不采用划一教育的形式;再者,到了工业社会,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也要求教育对受教育者施以划一的教育,以培养社会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人才”,这就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继续向划一教育发展。划一教育最重要的特点莫过于其关于“良”与“不良”的严格统一的和固定的要求或大纲、标准等,而强制性、机械性、非科学性则是其必然的教育方法特点。在这种教育下,不管受教育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如何,凡是不符合其要求、大纲或标准的都将被认为是“不良”的个性品质,都逃不脱被强行补短或机械地改造的命运,从而否定了个体个性的独特性及其价值,也导致教育效率的低下和社会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丧失。
如果说封建专制主义及工业社会标准化生产过程的特点对标准化人才的需求这种历史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条件为划一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合理性,那么,信息社会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则提出了对现存制度的全面的辩证否定的诉求。市场社会对多元人力资本的需求以及现代人对自我独特价值的追求,使个性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的产生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从个性教育的观点看来,每个人正是以其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才成为社会这个巨大系统的一个元素,而这一系统中的每个元素又处在一种复杂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对维持系统的自然平衡起着某种独特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个人的独特性,不但是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条件,也是社会多样性、丰富性及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对个人独特性的尊重,还是教育活动本身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相吻合的必要条件。所谓“良”与“不良”只是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人都是既有其“良”的一面,又有其“不良”的一面。而不论是所谓“良”的还是“不良”的,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社会作出贡献。所以,个性教育强调要对个人的独特性及其价值给予应有的尊重,而这其中又特别是强调要对个人的独特价值给予足够的尊重。可见,个性教育本质特征正是体现在它与划一教育的这一根本对立点之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个性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它当然也是一种关于“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张,而这种主张的最高原则,正是它本质特征的体现。因此,如果要对个性教育下一个定义,则可以表述为:个性教育就是以对个人的独特性及其价值的尊重为最高原则的教育。笔者认为,这一定义较好地体现出了个性教育与划一教育的根本对立之点,即体现出了个性教育对划一教育的辩证地否定的立场,而这种否定也正是个性教育的最根本的出发点。所以,它较为准确地抓住了个性教育的最本质特征,同时又排除了个性教育的种种非本质的外部特征,因而,作为一种“定义”,它更为科学。
在这里,我们是把“个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而提出来的,但人们在理解个性教育时,却往往首先从其中抽象出“个性”一词来加以理解。而离开了“个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的意义,“个性”一词也就失去了它的本来之意,人们对它的抽象化理解也就难免有失偏颇,同样,以此出发的对“个性教育”这一“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的各种理解,也就难免会发生偏差。
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既然“个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是从对划一教育的辩证否定开始的,其本质特征是“以对个人的独特性及其价值的尊重为最高原则”,那么,“个性教育”中“个性”一词的意义就不能离开这种思想或理念,转而用哲学(共性与个性)、社会学(社会性与个体性)或者心理学(人格差异性)等学科(或科学)中的意义来解释。因为“个性教育”的主要之点是强调与划一教育的对立,所以,对其中的“个性”一词的理解也应体现“个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对其中的“个性”一词所作出的这种规定性。因此,与其把“个性”理解为“个人的独特性”,还不如把它理解为“个人的独立自主性”。因为“独特性”更多地是表示了个体的“差异性”,而“独立自主性”则不但表示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而且更主要地是强调了对这种差异性的“尊重”。笔者认为,这种理解不但较好地体现了个性教育与划一教育的对立所在,抓住了“个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的本质特征,而且它也与个性教育的一系列主张例如主体性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等等提法相一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个性教育的方法论意义,因而更具其合理性。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3700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