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利用山歌资源实施幼儿教育

作者:覃暖英




  山歌是壮族人民倾诉心声、传情表意的特殊交往方式。可以说,山歌是壮族地区一种经久不衰的民族文化艺术。我们将这笔精神财富作为教育资源,实施幼儿民族文化艺术教育,收到了独特的效果。
  
  一、运用对歌训练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想像力
  
  “什么水面打筋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问答式的对歌是促使人深思、大胆想像的一种益智竞赛活动。正符合幼儿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又因它欢快活泼又富有挑战性的特殊音乐旋律是幼儿非常熟悉的民族调式,幼儿前期已在母语学习中初步学习哼唱。根据教育内容需要,我们选用或者创编贴近幼儿生活而富有儿童情趣的歌词,套用对歌旋律作为校本教育教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美丽的春天”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有关“花”的小主题时,就是用山歌引导幼儿在院内观察现在的花及其颜色。“春天什么花儿黄?春天什么花儿香?请你院内找一找,回来山歌比赛唱!”这首带有明确任务的山歌,指引着全班幼儿迫不及待地去院内积极寻找、仔细观察,遇上未知名的花即主动向同伴或老师询问,并力求记忆观察获得的信息。回到活动室举办对歌比赛时,孩子们唱、说非常活跃,取得了以往常规总结性谈话难以达到的效果。随着幼儿的发现、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活动必然持续延伸,教师又采用启发诱导的山歌进一步引导幼儿去观察、发现。如“春天有什么花开?今天还没说出来,回家、公园、郊外看,哪天我们再比赛。”这样,将幼儿引向幼儿园以外更广阔的大社会、大自然的课堂继续观察、学习,获取大量有关花的信息。
  为满足幼儿的好胜心,一些家长利用双休日专程带孩子到公园、郊外观察,还给一些平时少见的花拍照,回家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写上花名帮助记忆。有的家长根据孩子的问话整理成山歌问句,如:“这是什么花儿开?大家都来猜一猜,它的名字叫什么?看谁最先猜出来?”孩子们还在观察活动中发现某种现象而提出各种各样思考问题,比如:“为什么含笑花有香蕉香味?”,“迎春花是黄色的,油菜花也是黄色的,为什么油菜花会染我的衣服?迎春花不染我的衣服?”等等。无论是对歌活动中的说唱问答,还是观察发现所引发的疑问,正是幼儿进行积极思考、想像的突出表现。
  
  二、扩大幼儿视野,丰富学习活动
  
  山歌内容广泛,其歌词简练、流畅押韵,顺口易学,能吸引爱模仿的幼儿主动地去跟唱、学习。
  幼儿无不对光怪陆离的鱼虫禽兽、鲜艳夺目的花草树木、变化莫测的风霜雨雪、神奇的日月星辰、美丽的传说、道不尽的传统风俗等等感兴趣。而山歌通过有趣的情节,简洁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像将这些知识活灵活现的反映出来。我们适时选择一些文质兼美,富有童趣的山歌作为辅助教育教材进行教学,不仅诱发、刺激幼儿的求知欲,而且能扩展幼儿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如:在开展“丰收的季节”主题活动中,我们选择《刘三姐》中的两首对歌(谜歌)作为补充教材。
  
  什么结子
  什么结子高又高?高梁结子高又高。
  什么结子半中腰?玉米结子半中腰。
  什么结子成双对?豆角结子成双对。
  什么结子棒棒敲?芝麻结子棒棒敲。
  
  什么结果
  什么结果抱娘颈?木瓜结果抱娘颈。
  什么结果一条心?芭蕉结果一条心。
  什么结果包梳子?柚子结果包梳子。
  什么结果披鱼鳞?菠萝结果披鱼鳞。
  当老师把谜面(问句歌)唱响,孩子们注意倾听,接着七嘴八舌地议论、尽量运用已有认知进行猜测;老师再出示《丰收分果实——农作物、水果》图片让他们观察、参考析每一句谜歌时,多数孩子就能正确地猜出谜底,最后大家高兴地边想边唱、师幼对唱,分组对唱,在轻松愉快的学学、猜猜、唱唱中了解了这些植物的果实结构特征。
  
  三、创设丰富的语言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全语言教育
  
  我们在实践中央教科所“十五幼儿素质教育重点课题‘幼儿教育资源整合课程’”教育实验研究中,将山歌有机地融入课程教材内容,使教材本土化,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宜州有山歌之乡的美誉,幼儿平时生活中时时有歌声,处处见歌词,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环境资源,设置丰富的语言环境,提供听、说、看、唱的示范,制造运用语言的机会,安排幼儿自主学习活动,引导他们通过游戏方式模仿学习,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文字阅读兴趣。如:我们将语言学习的内容(生字、词、短句等)以山歌的形式出现,其山歌有的从传统的壮族山歌中收集,也有师生、父(母)即兴创编,还有幼儿(或家长参加)各种社区活动自编、收集等,形成音、图、文并茂的“学习材料超市”,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丰富的听、视、唱、读的语言刺激环境。他们在经常探索的语言环境中,产生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兴趣,大大丰富了词汇,增加对词义的理解。
  同时,配合教学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幼儿参观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种山歌专场宣传活动、各种节日民众自发性的山歌对唱;在院内组织幼儿山歌庆活动如“山歌庆六一”、“中秋唱山歌”、对歌比赛等,在活动前幼儿主动学习山歌、参与歌词创编,积极收集山歌等系列学习活动中,增进幼儿对语言文字意义、功能的了解,提高幼儿思考、表达、沟通的能力,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四、深化品行教育
  
  歌化的社会生活,反映着壮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和乐观向上的民族品格。壮民族自古素以能歌善唱著称,南朝梁代吴运《晏城(郡治在今广西宾阳境)志》就有“乡落唱和成风”的记载。明代邝露《赤雅》称:“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人们以唱歌活动作为节庆和社交的重要礼仪,并把习歌善唱视为聪明才智的一种标志,且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追求。 “壮乡无论男女,皆以唱歌为其人生观之一切要问题。人面不能唱歌,在社会上即孤寂寡欢,即不能号为通今博古,而为一蠢然如猪之顽民” (近人刘锡藩《岭表纪蛮》)。故此,历来节期群体会唱的“歌圩”盛行,社交以歌代言,依歌择友的风俗习惯延续至今。从古至今有许多山歌题材是唱响人们文明交往、礼貌待客,具体诱导着文明行为的养成。像《多谢了》这首歌以简洁、朴实的歌词和优美的音乐旋律生动地为幼儿树立了一个得到别人帮助后,如何答谢的良好学习榜样。幼儿在日常的唱唱玩玩中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去模仿、体验,天长日久会自然而然习得了这一礼貌行为。为此,我们有机选择这类题材的山歌为校本教材,对幼儿施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组织“民族村”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共同生成了“导游”的小主题活动,当讨论“假如我是小导游”时,讨论场面热闹非凡,有的说:“我带客人到流河寨(民族村)唱歌跳舞,让客人玩得最高兴”;有的说出了本地的旅游景点特征;有的脱口唱出我们教师自编的两首山歌《大家跳舞真热闹》和《欢送客人》。
  
  大家跳舞真热闹
  客人到,我们快把竹竿敲,
  叔叔阿姨快来跳,大家跳舞真热闹
  
  欢送客人
  再见了!叔叔阿姨再见了,
  下次您再来宜州,我来给您当导游。
  幼儿的歌声告诉我们:又歌代言的民俗风情在此得到延续,弘扬民族文化教育可以从幼儿教育起步。
  初步的教育尝试说明,运用山歌实施幼儿民族艺术教育,能给幼儿带来欢乐,带来爱和美,带来知识的启蒙,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山歌是幼儿爱唱易学的良好教材。在幼儿教育中,山歌这一教育资源是值得挖掘和探究的。
  (作者单位:宜州市保育院,广西宜州 5463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