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政治课综合性学习价值取向探析

作者:方 军




  在新一轮的高中课改仍然强调以分科课程为主的背景下,政治课综合性学习要求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选自生活或其他方面的话题或课题做引领,着眼于学科间沟通与联系的基础上。更注重在政治学科内不同的知识模块间开展知识的链接与建构,道德的内省与升华。要有效实施政治课综合性学习,必须坚持以下价值取向:
  
  1.气质取向:既追求综合性又不失政治学科气质
  
  政治课综合性学习在追求综合性的基础上。必须在多方面显现区别于他学科的气质。学习内容的确定上,首先强调的是政治与生活、经济与生活、哲学与生活等知识的融会贯通,在一定程度上以超越线性递进学习内容的组织方式,使各块知识有机地综合为有多个链接点的整体网络,形成政治课特有的知识图式;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政治课综合性学习选择多样化的学习方,包括自学、辩论、讨论等,贯穿各种方式始终的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学习结果的追求上,不单是让学生掌握理论,更要体现政治综合性学习的德育功能。把引领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作为政治课更突出的任务。
  
  2.运行规律:既追求开放生成又不忽视教学预设
  
  政治课综合性学习以某个课题或话题为引子,强调通过创设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开放的生活场中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生成新的体验。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态生成应当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不是盲目的生成,必须坚持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发展,绝不能片面强调开放生成而忽视了预设性,或是对原来的预设作太多的否定。教师必须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是否能够找到可以接纳与释放信息的“触点”,通过事先的预设,为学生搭起紧扣学习主题的支架,使学生能够放大思维空间。不断实现动态发散,转换迁移。教师的预设越是充分、细致,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
  3.教学方式:既要追求多样形式又不背离常态
  这里的常态教学是指课堂教学方式。政治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的调查,或进行主题研究性学习,这对于加强学生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促进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分科背景下的高中政治课,按照课程标准,每一周只能有若干个学时,因此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如果事事都借助课堂之外的形式来实现学生知识的体悟,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同时也可能使政治课综合性学习与课堂教学之间人为地挖掘出一条沟壑。因此,在充分肯定多样的形式对促进综合性学习的作用时,我们不能否认常态的课堂教学依然是目前政治课综合性学习的最佳选择。要追求综合性学习的最大效益,关键在于活化课堂教学这一常态教学方式。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力量,将生活中的各类信息或社会热点问题搬进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真理的探究辨析,文本的对话交流,情感的沟通生成。
  
  4.内容联结:既追求与生活接轨又不脱离科学理论
  
  政治课综合性学习在内容联结上必须遵循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恰当运用哲学常识、经济常识、政治常识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实现政治课综合性学习与生活世界的接轨。但由此也容易形成为追求生活世界而脱离科学世界的倾向。我们必须把握政治课是以生活为源泉,以科学理论为支撑的知识课程,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那种在综合性学习中,为片面强调生活化而不注重生活题材选用的做法,其实就是否认科学性的表现。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综合性学习中有些内容是比较容易做生活化处理,有些内容是不适合或者无法做生活化处理,有些内容适合但没有必要做生活化处理,若去做生活化处理,其实就是违背了教学的科学性。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作科学的分析。才能将科学理论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实现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有机联结。
  (作者单位:定海市第一中学,浙江定海3160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