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儿童多动行为案例分析

作者:莫烘霞




  一、个案基本材料
  
  乐乐,男,6岁半,小学一年级学生。父母亲是公司职员。
  
  二、问题行为概述
  
  刚接一年级,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在刚开学几天紧张的工作中,我的耳边听到的最高频率的一个名字是“乐乐”。孩子们向我汇报:“老师,乐乐不进教室上课。”“老师,乐乐骂我们。”同事们向我诉苦:“你那个班有个叫乐乐的,上课总是不听课。”家长们向我反映:“乐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是出了名的。”“今天我们家那孩子又被他打了。”……短短的日子,就不断地被“乐乐”这个名字冲击着。
  我与乐乐妈妈取得了联系,孩子的母亲并没有因为我这么快找她而感到惊讶。她说她也想和老师好好聊一聊。原来乐乐在幼儿园时就比其他孩子明显表现出多动行为。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好晃椅子,经常惹同桌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但老师批评或暗示后有一定效果;课余活动中不大合群,好搞“恶作剧”,如有时接连用头把几个同学撞倒,自己却满不在乎;在家里则表现得任性、冲动,遇到想办的事情父母不能满足,便大喊大叫,甚至在地上打滚。此外精力显得特别充沛,特别爱画画,能一连画上一、两个小时。据幼儿园的老师反映,乐乐的脑子并不笨,当他专心学习时,有时比一般同学学得还快。
  
  三、个案背景材料
  
  在家庭教养方式上,乐乐的爸爸比较粗暴,看到孩子好动,不听话,烦了就骂,急了便揍;妈妈则对孩子过于宠爱,给孩子买的玩具比一般家庭多好几倍。乐乐的妈妈见儿子常常闯祸,想到了孩子是不是有什么病症,曾带乐乐去医院诊断,医生认为有多动症的可能。为此还让乐乐吃了一些药,但收效甚微。
  
  四、案例分析
  
  我不是一个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因此不能轻易地给孩子下结论。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乐乐的确存在着多动症的表现,如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课余活动中常搞“恶作剧”,好冲动,精力特别旺盛,活动过度等。但这个小孩在以下几方面又与多动症有着明显区别:第一,当他在课堂上受到教师批评或暗示后,一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而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却很难做到这一点;第二,乐乐对自己感兴趣的画画能持续较长时间,这说明他的注意力没有障碍,只是由于多动的特点影响了注意效果,而多动症儿童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具有明显的缺陷,不能持续地将一项活动进行到底;第三,在我的语文课堂上,乐乐有时会专心听讲,掌握知识特别快,学习上没有其他障碍,而多动症儿童除了注意障碍之外,往往还伴有其他学习障碍。我把乐乐的情况与医科大学的一个心理咨询师进行了沟通,一致认为,乐乐只属于一般性多动行为表现,而不是患有儿童多动症。
  
  五、辅导策略与经过
  
  找出了原因,我对改变乐乐充满了信心,并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辅导。
  1.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我与乐乐的父母进行了认真的沟通与探讨,一致认为: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与体谅,不能因其好动而感到厌倦、心烦,也不能因其多动采取一些不当措施,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或精神压力。孩子的爸爸答应不再把工作上的烦恼带回家,更不会打孩子,要多看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母亲也表示要克服对孩子溺爱、娇惯的弱点,努力做到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从培养良好习惯人手,耐心地矫正乐乐的多动行为。作为班主任、语文老师,我与其他科任老师达成了一致意见,要对乐乐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一次在我的语文课上,乐乐趴在地上很专心地画着一幅画。我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下课后我找到他,告诉他今天的小红花评不上了。乐乐不解地看着我,他可能认为自己上课画画不是一件违犯纪律的事情。于是,我慢慢地跟他说道理,告诉他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怎样去做。乐乐终于认识到他做错了事。此时,既没有大人的责骂,也没有孩子的眼泪。此后,他常常在我不注意的时候送给我他画的画。虽然那是一些幼稚的画,但我如获至宝。因为,我赢得了孩子的心。
  3.给孩子一个友好的集体。在一次班队会上,我给班里的孩子们讲乐乐的孤独,讲乐乐心中对友爱的渴望。我希望孩子们不要再向我告乐乐的“状”,要向我汇报乐乐的优点。在我的引导下,他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试着接近他。过了一段时间,班里发生了变化。孩子们关于乐乐的谈话变成了:“乐乐其实很可爱的,完成作业可认真了。”“今天上课,乐乐举了三次手呢!”“今天,乐乐评上值日标兵了。”……
  期末,乐乐的妈妈看着红花台上乐乐的十几朵大红花,捧着他96分的试卷,激动不已:“我想不到儿子会变化这么大。同一个大院住的热心人总问我,乐乐在学校到底坐得住吗?我现在要告诉他们,乐乐不仅坐得住,还改掉了不少坏毛病呢!”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广西南宁 53000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