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关于我国学校改革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
作者:刘国艳
展的改革途径,一大批“失败学校”才有可能转化为“成功学校”。
3.学校改革研究——建设特色中、小学校的思想指南
特色学校一般是指那种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在办学主体刻意追求之下,在较长的时间内,在某些方面,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之处,形成比较稳定的鲜明个性风格,成绩卓著,社会公认的学校。判断一所学校是否成为特色学校有两个基本标识[8]:其一,特色学校具有独特性的个性化的学校特色。这种独特性带有创造性,表现为有独特的办学思想,独特的办学内容和独特的办学策略。其二,特色学校是具有稳定性的成功化的学校。这种成功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成功地确立了办学价值观;第二,成功地培养了大批人才;第三,成功地确立了一种优化的办学模式。
如何建设特色学校是许多学校教育管理者梦寐以求的理想和孜孜不倦的实践追求。而学校改革研究对于建设特色中、小学校有着重要意义。学校改革研究通常以案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它通过全面、综合分析对象学校的存在问题、潜在优势,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特定的改革与发展规划,从而有助于克服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所可能带来的“干校一面”的发展模式,为特色学校的最终形成创设有利条件。
三、学校改革研究的可行性探究
当前,我国开展学校改革研究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有利条件:
1.国外有关学校改进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就已开始了有关学校改进问题的研究。导致西方学校改进研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原动力应来自于对科尔曼“宿命论”思想的批判,即对学生成绩差异主要受制于其家庭背景这一理论的批驳。而五、六十年代西方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失败,则是产生学校改进研究的直接原因。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认定,导致当时课程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变革模式;教师缺乏在日常工作中变革自己实践的动力;新课程的在职培训没能为教师提供新知识与技能;学校教育者对实施变革的简单化和不了解。而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实施以学校为中心的全方位变革,把变革的主动权交给学校。
由此,以学校效能研究为主体的学校改进研究得以在西方国家兴起。所谓学校效能研究,实质上就是“关于可以调适的学校条件对学校教育结果的影响的研究”。其主要功能是依据一定标准,通过研究学校之间的差异,探求影响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效果的关键因素,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校成为“有效学校”。随着学校改进研究在一些个案学校的成功推行,美、英等国逐步在上世纪80年代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有效学校运动,以期通过对学校改进研究的应用,创设更多的、能使所有学生达到高水平学习成绩的有效学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分析,我们可以合理借鉴其中的某些研究思路,参考其中的某些研究成果,学习其中的某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
2.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落实为学校改革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提供了可能
当前,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而言,我国中、小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有了很大拓展,诸如,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等等。但从学校改革研究的视角来说,中小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还有待进一步落实,特别是在独立决定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课程设置、人员聘任和资金使用等方面的权力还需继续扩大。惟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学校全员的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自觉进行学校改革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努力营造特有的学校文化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充分优化和开发校内教育资源,最终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山东济南 25001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