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互动式生物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作者:许哲斌




  在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在互动中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方式的这种根本性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那么,在互动式生物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如何定位呢?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播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课程研究者和开发者、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引路入。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迅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也多样化了,教师不能再只是传授现成的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因此。互动式生物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能学”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生物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与引导者。
  第一。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上予以引导。到生物教材中去学。固然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最直接的途径,但不是惟一的途径。现代教育观认为,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凡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的一切,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包括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料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搜集和开发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去获取知识的本领。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适合他们学习的网站网址,向学生推荐一些较好的刊物,布置学生去搜集某方面资料.参与课堂的讨论。如: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搜集恶性肿瘤防治方面的资料等等,使学生从中学会搜集、提取有用的信息。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使学生必须走出校园才能完成的作业。联系到某单位或社区去进行社会调查,然后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如:潮汕中草药资源调查、韩江水污染调查、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调查等等,在实践中锻炼学生获取、整合有用的信息的能力。
  第二,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方法上予以指导。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教师要积极开展“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等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逐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其次,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给予不同的学法指导。例如。学习真核生物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可用“比较法”;学习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应用时,可用“分枝法”和“多项式相乘法”:学习影响酶的活性的因素、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的因素等内容,可用“曲线图解分析”等等。此外,要经常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参与社会的热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体验生物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已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生物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促进者。
  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探究性学习。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验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和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一个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发现,去质疑和验证,去讨论和交流,鼓励和赞赏他们独特和富有个性的表达。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转变了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学习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I中《酶的作用和本质》时,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出发,搜集有关消化酶的发现的相关资料。设计以生物科学发展史为素材的体验探究课一“酶的发现历程”。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科学史材料,层层设疑,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的历程.逐步揭开酶的本质之谜。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可再引导学生利用多酶片、蒸馏水、苏丹Ⅲ染液、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等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分析多酶片的化学成分。这样,学生不仅愉快地学到了酶的知识。而且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和学生的探究实验,体验科学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过程,亲历思考和探索,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家们合作和奉献的精神。
  
  二、教师是生物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难以避免地要遇到许许多多的新问题,这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所难以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去等待别人把研究的成果送上门来,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即要以一个研究者和开发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不断开发新的教学内容,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使课程的实施更加适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使教学的效果更加完美。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驾驭互动式的课堂教学,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例如。农村中学生物教师可根据不少学生毕业后要参加到当地的生产实践的实际,组织编写《果树的栽培技术》、《蔬菜大棚生产技术》、《食用菌的培育技术》等校本课程,丰富生物选修课的内容,学到实用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增强实践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师是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引路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生物教师不仅要在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和技能上提供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的道路上设置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情感体验,成为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引路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期望。对于有缺点和缺陷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多发掘他们身上闪光的一面,以欣赏、赞美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自尊心,适当巧妙地表扬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使他们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进而增强和激发自信心和责任感,并在学习上努力克服困难,不断发展进步。例如,在开展“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有的学生在将画有滤液细线的滤纸条伸进层析液时,因位置放得太低,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色素沿滤纸扩散到层析液中;有的学生滤液细线不能画得“匀、细、齐”而导致色素沿纸扩散时发生色素带重叠的现象,导致实验失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不是简单、粗鲁地进行批评,而且作为一个合作者,真诚地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对科学实验方法的认识,同时受到严谨科学态度的熏陶。
  教师平等和民主的作风,真诚和宽容的态度.必然有利于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的人格形成。
  (作者单位:广东汕头市澄海实验高级中学,51582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