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元四家”被称为中国山水画之冠,黄公望被称为“元四家”之冠,《富春山居图》被称为黄公望作品之冠,虽然说法有一点夸张,但其价值就可想而知了,明代邹之麟题跋中,将此图与王羲之《兰亭序》媲美,评价极高。
富春山在浙江桐庐县城以西约十五公里的富春江北岸。相传,这里是东汉高士严光隐居垂钓的地方,故又称严陵山。站在严子陵钓台,俯视碧水白云,远望秀岭清波,悦目赏心。
黄公望准备作此画的时候,是元惠宗至正七年(1437),他已经年近八十了。为了画好此画,他几乎跑遍了富春山的每一个地方。他在“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时,“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到底什么时候才完成此画,不太清楚,清王原祁《麓台画稿》中说他是经营七年才最后完成。可以说黄公望在此画上倾注了晚年的全部精力。古人说书法,“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书谱》),黄公望此画,大概也可以称得上是“通会之际,人画俱老”了。
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使径尺之纸,可以图写高山长河。尤其是长卷,可以收千里风云于笔端,《富春山居图》就是这样的作品,它将富春江两岸秋景尽收卷中。
徐徐展开画卷,你就像漫步在富春江边,层峦起伏,林木森秀,水平浪静,风和日丽,村落、小桥、亭台、渔舟疏疏落落地掩映在山麓水波之间,垂钓者放舟江心,俨然是陶渊明“世外桃源”的形象再现。
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画面有大片的空白,显得通透空灵之至。黄公望在笔墨技法上取法董源、巨然,但已经完全化为自己的风格,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将近二十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图画笔墨洗练,意境简远,将长短干笔皴擦与湿笔披麻皴浑成一体,笔趣新颖,堪称创格。全画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薄染一层极淡的墨色,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上浓墨。这是画家毕生艺术追求的结晶,足以垂范后世,无怪乎董其昌见了会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富春江,两岸景致有时重山叠嶂,有时汀岸平旷,与画中景物并非十分形似,但这正是黄公望在生活基础上的高度艺术概括。黄公望主张师造化,但并不以刻画真山真水为艺术的创作目的,而是借山川之形,通过笔墨以抒情。在《富春山居图》中,黄公望以萧散简远的构图和独到的笔墨气韵,表现了他物外之情的含蓄寄托和他所向往的理想境界。
此画是黄公望送给好友无用禅师的,明代为大画家沈周所有,但被人骗去。清顺治年间为收藏家吴洪裕所得,吴洪裕太爱此画,临终时竟命焚毁此画为自己殉葬。画已经扔进了火中,幸好他的侄子吴静庵冒险把画从火中抢出,但已烧成两截。此后重新装裱,前半卷重新装裱后,名《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