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魏、晋以来,佛教内容就成为中国绘画,尤其是人物画的重要内容之一,画圣吴道子,画过许多佛画,可惜大多是壁画,随着殿堂的圮塌,已经无从寻访。这一幅《天王送子图》是纸本长卷,据说是宋人的摹本,真迹已经不存在了,也幸好有这一摹本,使我们得以一窥吴道子画的面貌。
《天王送子图》根据《瑞应本起经》而作,表现的是悉达太子(以后的佛教始祖释迦牟尼)诞生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母亲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
但是,看到这幅图,你一定会有奇怪的感觉,这个故事究竟是印度的还是中国的;究竟是佛教的还是道教的。因为这一个地道的佛本生故事,所有人物都是中国帝后侍者仕女的形象和服饰。
(唐)吴道子《天王送子图》(局部)
唐代的佛、道二教,一直因为统治者政治斗争的需要而明争暗斗着。唐代帝王姓李,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所以道教的势力很大。但是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以后,其影响巨大,在唐代的势力也很大。吴道子是活动于唐明皇时期的画家,而唐明皇笃信道教,崇奉老子,并亲自为老子《道德经》作注,又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灵真人。她的两个妹妹入道,号金仙公主、玉真公主。连杨贵妃也曾被度为太真宫女道士,号“太真”。所以吴道子在画佛本生故事的时候,把所有佛教人物统统本土化、道教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画的后面有宋李公麟的小楷《瑞应经》:“净饭王严驾抱太子谒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像悉起,礼拜太子足。父王惊叹曰:‘我子于天神中更尊胜,宜字天中天。’”画是长卷,主要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净饭王怀抱太子,缓缓地向大自在天神走去,摩耶夫人拱手于大袖之中随行。旁边有一肩扛羽扇的侍者。净饭王神色庄严,十分小心地抱着婴儿。摩耶夫人神情肃穆,充满母性的慈爱。侍者眉清目秀,神色平和。他们面前,是一个长着四只眼睛,右手持幡,左手拿着斧柄火轮的鬼怪,匍匐于地,作迎接之状。
第二部分,是一只龙形怪兽张口吐舌,狂奔而来,它的四足有力,长尾笔直地伸向右上方,极有气势。两位卫士,一个紧紧地拉着缰绳,一个拔剑相向,准备制服怪兽。
第三部分,大自在天神端坐着,怒视怪兽。他的前面,有一位武将,背负三叉,手执武器,作迎击之状,大概是如果两名卫士不能制服怪兽,他就要出手了。天王的旁边,有一朝服官员秉笏而立,一女官则秉笔而书,记载这一隆重的历史时刻。
《天王送子图》是吴道子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此画可谓“落笔奇伟,形神飞动”。明光宗泰昌纪元年(1620)张丑跋认为“《天王送子图》为唐吴生笔,是天下第一画”。
在《天王送子图》中,作者构思精妙,深刻刻画出了神王、人主的高贵、尊严、持重,并将众神个性,分别寓于现世文臣、武将、嫔妃的变相中,浸透着浓烈的现实气息;在天神、金刚、力士、鬼怪的形象塑造上想象力丰富,火、光、狮、象、蛇、三头、六臂、凶神、恶鬼,不一而足。画中圣主的威严和神怪的卑微对比,天女的安详和金刚的暴烈对比,送子天神的风风火火和接子皇帝的庄重慢步对比,天上与人间对比,动与静对比,缓与速对比……而这一切都围绕着一个婴儿。也就是说,作者以释迦的降生,来糅成一部绝妙的组合体,展现了一幅眩目惊心的画卷。
这幅画还有两点值得一提:吴道子的人物画法是被称作“吴家样”的,其特点一是变细匀的游丝描为两头细中间粗的线条,一是傅彩是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从整体上看,是变繁复的“密体”为简略的“疏体”,这些特点,在《天王送子图》中都得到体现,是“吴家样”的样板之作。
《天王送子图》(摹本),又名《释迦降生图》。长卷,无款,纸本,墨笔。纵35.5厘米,横338.1厘米。唐吴道子作。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