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借尸还魂,立怀王顶氏称霸
|
【原典】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人在大泽乡起义反秦。这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找到项梁,告诉他自已想起兵造反,请项梁与桓楚带兵。项梁回答说桓楚逃亡在外,要项籍才知道他在哪里。殷通便叫项梁去叫项籍来。项梁果然去叫来项籍,让项籍先持剑在外等候,自己先进去。当殷通叫项籍进去时,项籍一剑就斩了殷通的头。项梁手提殷通的头,身着殷通的官服绶带而出,郡守府里的人大惊失色,项籍击杀几十上百人,其余的人都跪伏投降。于是,项梁自己做了会稽郡守,让项籍做了副将,带兵攻州夺县,反抗秦朝。
项籍就是项羽,这一年二十四岁。项梁是他的叔父,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将军项燕。项家世代都是楚将,因为封于项地,所以姓项。
项梁项羽起兵后渡长江向西挺进,很快发展到六七万人。这时,陈胜已失败战死。居■人范增来见项梁。范增虽然七十岁了,但足智多谋,他向项梁献计说:
“秦国灭了六国而统一天下,在六国之中,楚国是最不该被灭的。当年楚怀王被秦国骗去以后就没有能够回来,楚国人民至今都在怀念他。所以楚南公曾经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今后灭秦的也必定是楚人。’陈胜起义不立楚王的后代而自立为王,当然会导致失败。现在你起兵江东,楚地的这么多人来投奔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们项家世代都是楚将的缘故。你正好借此机缘扶立怀王的后代为楚王,利用怀王的名声和人民怀念故国的感情来夺取天下。”
项梁觉得范增的话很有道理,便下令到处找楚怀王的后代。后来终于找到一个放羊娃,他是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项梁于是立心为楚怀王,建都盱台。项梁自封为武信君。
由于项梁立了楚怀王,打着楚怀王的旗号攻打秦乓,果然很得民心,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项梁死后,项羽率领楚军南征北战,威震天下。最后终于率军进入秦朝的首都咸阳,杀了秦王子婴,焚烧了秦王的宫室,灭了秦朝。
灭亡秦朝后,项羽虽然尊怀王为义帝,但实际上是徒有虚名。他自己想称王,便先封诸将为王。他对众人说:
“原来开始起义时,我们暂时扶立楚王的后代为王,目的是为了借他的名声来讨伐秦朝。实际上,消灭秦朝全仗了诸位和我项籍的功劳,所以,大家都应称王。”
于是项羽便分封天下,自己做了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而把义帝迁徙到偏远的长沙郴县去,逼他马上上路。后来,又干脆叫人在江上杀死了义帝。
【新说】
借尸还魂系根据八仙中铁拐李的故事而来。
据说铁拐李原来是一个叫李玄的翩翩公子,跟太上老君学得长生不老术,灵魂可离开躯壳而漫游。一次李玄外出神游,徒弟却将他的躯壳给烧掉了,等他的灵魂回来找不到躯壳,只好临时借了一个跛脚乞丐的尸体还魂,这就变成了铁拐李。
所以,借尸还魂就是借别人的尸首还自己的灵魂。
引申出来,凡是借别人的外表或名声行自己的内容或实质,都是借尸还魂。
这里有两种相反的情况:
一种情况是所借的“尸”本来已经是没落、腐朽、衰亡的了,但它的外表或名声对某些人(有时甚至是很多人)还有迷惑性,所以被借来使这些人臣服。但实际上已悄悄换上了借尸人的灵魂以达到借尸人的目的了。这是旧瓶装新酒。项氏立放羊娃为楚怀王而称霸之下,日本立溥仪为傀儡皇帝而企图吞并中国,都是这种借尸还魂。纵观中国历史,它实际上已成为改朝换代之际夺天下者惯用的手法。
另一种情况恰好反过来,是本来已经没落、腐朽、衰亡的思想观念、势力等(魂)借一种新的包装或名义(尸)东山再起,重新活跃起来。这是新瓶装旧酒,或者说是换汤不换药。如郭沫若在《新文艺的使命》中批判复古主义者:“然而却有一部分的幽灵,借尸还魂,不仅穿上了长袍马褂,而且还穿上了西装。”就是这种情况。
两种情况,前一种似乎更贴近“借尸”的原意,因此也更为典型。按照“三十六计”的看法,“有用者不可借”,要“借不能用者而用之”,这样才可以安全地达到借尸者的目的。不然的话,像后一种情况那样,弄不好就会反客为主,“魂”钻进“尸”里出不来,复古的幽灵被西装革履所征服,变成假洋鬼子了。
想想看,如果那牧羊娃做了怀王后比项羽还厉害,那会是怎样一种格局呢?
【典源】
借尸还魂:“三十六计”第十四记:“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语另见元·岳伯川《铁拐李》第四折:“你众人听着,这的是李屠的尸首,岳寿的魂灵,我着他借尸还魂来。”
立怀王项氏称霸,事见《史记·项羽本纪》。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