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唯贤,齐桓公不计私仇





  【原典】

  战国时,齐国的齐襄公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两个弟弟,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老师。齐襄公十分荒淫,公子纠便随老师管仲去鲁国避难,公子小白则跟老师鲍叔牙去了莒国。

  后来,齐襄公在内乱中被杀,大臣们派人到鲁国去接公子纠回国当国君。

  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公子纠的老师管仲担心公子小白枪先回国夺取君位,因为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较近,他得到鲁庄公同意,先带了一批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

  管伸带人赶到即墨附近时,果然发现公子小白正往齐国去。管仲上前劝说公子小白别回去,但小白听不进去,管仲便向小白偷射了一箭。小白立刻倒下,管仲以为他死了,于是不慌不忙地回去护送公子纠返齐。

  然而,公子小白没有死,鲍丝牙救了他,并赶在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说服大臣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即齐桓公。

  公子纠在鲁国军队护送下赶到齐国时,齐、鲁两国打了起来,结果鲁军大败。鲁庄公被迫同意齐国的要求,逼死公子纠,把管仲抓起来。但齐国提出,管仲射过齐桓公一箭,要报一箭之仇,将他押送回齐国,由齐桓公亲自处置。鲁庄公只得同意。

  在被押往齐国的路途中,管仲吃了不少苦头。到了绮乌时,管仲去向那里的官员要饭吃,一位官员跪着把饭端给管仲,十分恭敬地等他把饭吃完,然后问道,“要是您回到齐国没有被杀而受到重用,将来怎么报答我?”

  管仲回答说:“如果我真的受到重用,我要任用贤明有才能的人,奖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那位官员听了这些话,心里很不满意。

  管仲被押到齐国后,没想到受到鲍叔牙的亲自迎接,而齐桓公不仅没有报一箭之仇,反而让管仲当上了相国。鲍叔牙则甘愿作管仲的副手,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远在自已之上,才说服了齐桓公这样做。

  【新说】

  对统治者和领导人来说,用人毫无疑问是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真正的用人之道,唯一的标准,理所应当是才能和德行。只要是真正想干点事,而不是尸位素餐和混日子,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要任用贤明有才的人,需要宽阔的胸襟和气度。比如齐桓公,不计较差点要命的一箭之仇,爱才胜过泄私愤,管仲才得以不死并当上相国。倘若换个人,管仲或许早就命归黄泉了。鼠肚鸡肠,容不得异己的人,迟早成不了大气候,下场也好不了。

  任用贤明有才的人,还得要有功夫和时间来进行考察。毛遂自荐的能人毕竟是少数,越到现在,毛遂自荐越发成了投机取巧、拍马专营者惯用的手法,并常常美其名曰“自我推销”。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对“自我推销”者多留点儿神,听其言,观其行,然后再决定取舍。中国北方农民有句大白话说,是马是骡牵出来骝骝,意思是说是好种还是孬种,让它出场表演就知道了,话虽不高雅,却包含至深道理。

  任用贤明有才的人,也要对他们给予充分的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是用人的一个起码准则。既用又疑,不但自己揣上一桩心病,也使被用的人离心离德,身在曹营心在汉,说不定还会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取而代之。

  用人确实大有学问。极言之,家国兴衰,事业成败,几系于用人之上。

  【典源】

  任人唯贤:语出《尚书·咸有一德》:“任宫惟贤才。”

  齐桓公不计私仇:事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