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点国学精粹 作者:华商书院少儿国学研究中心
2.5 两本《五代史》:用心深浅见高下





【五代史其书】

写史书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历史上独自编史的人很少,尤其是政府有了专门的编书机构之后。但是宋朝欧阳修却自己编了一本历史书,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两本《五代史》。

宋朝建国后不久,薛居正主编了一本《五代史》,六十多年之后,大文学家欧阳修就在新资料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了一本《五代史》,也就是《新五代史》。

欧阳修感叹:“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他所要做的,就是将那些“寡有廉耻”的现象写出来,让后人明白是非曲直。在欧阳修去世一个月后,朝廷下诏命他的家人奏上史书,然后收藏在国家图书馆。到了金朝章宗时,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才逐渐代替了旧史。

【五代史名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解读:具有忧患的意识、辛勤地操劳可以让国家兴旺;安逸的生活环境和犹豫不前的做法只会让自己深处险境之中。这句话出自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是欧阳修在总结前朝皇帝既得天下,后又失天下的原因时所说。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可以使人成功;居功自傲、贪图享乐则会使人失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解读:失去了这样的好机会,就再也难以找到了。这句话出自《旧五代史》。抓住一个好的机会胜过长时间的出谋划策,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要重视机遇,但也要知道,机会只照顾有准备的人。

未有去仁而兴、积仁而亡者。

解读:历史上从来没有因为无道而兴旺、积德而之国的。这是欧阳修对历史的一个总结,也是他著书立说的立场,他就是为了告诫后人,要以德治国,国家才能长久。

惟庐陵欧阳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

解读:只有庐陵的欧阳修先生,敢于担当书写历史的重任,静下心来钻研了好几年才写出一本《五代史》。欧阳修的新史能够流传下来,就是因为他下了很多工夫。

世乱识忠臣,诚哉!

解读:只有在乱世才能辨别出谁是忠臣,真的是这样啊。从古至今,越是在危难紧急的时刻,越能够体现出一个人气节的高低,因此,欧阳修专门写了《死节传》,表扬乱世忠臣。

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

解读:历史上有才德的人,常常是中庸而不高调的,要么隐居在陋巷之中,要么藏身于草莽之间。所以有很多真正了不起的人物,我们现在并不知道。

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

解读:一,是所有事物的本源,能够领会一的奥妙,才能去治理天下。“一”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自然的规律,只有符合自然,合乎生命的本性,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当我们困惑的时候,想一想自己是否能“守一”。

【五代史故事】

史学家评《五代史》

历史学家钱穆评价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说这本书“文比《史记》,义近《春秋》”

文比《史记》,是因为欧阳修本身就是一个大文学家,他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他不仅在文学上深有造诣,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政治上还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而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欧阳修在诗、词、散文上均为一时之冠,他的文章读起来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说他义理可比《春秋》,是因为他对历史的觉悟,著书以惩恶扬善激浊扬清为宗旨。也就是既有精彩的史情,也有诚恳的史意。“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他常用这样的感叹开头,这其中正流露出他的一片忧国忧民之心。

两本《五代史》的不同之处

《旧五代史》主要是跟着前朝的正史路数,收集了众多的材料而成。但只归纳材料算不上历史,在这堆材料的背后,还应有一定的评价观点。

比如五代中的梁帝朱温,原本在唐朝时被赐姓为朱全忠,后来篡位做了皇帝。旧史中一开篇就是他的本纪,称之曰“帝”。而欧阳修认为,他在何种阶段就应该有何种称谓,于是一开始称他朱温,到了唐朝被赐姓以后称为朱全忠,到了梁朝才称为“帝”。

像这样的不同之处,两本《五代史》中还有很多。读这两本书,可以看出两位作者的立场和志趣所在。

谦虚的欧阳修

欧阳修曾和宋祁一起编修《新唐书》。其中“志”和“表”都是欧阳修所写,也最受后人的称赞。

完成之后,照理应该署上一个总编撰的名字,就像《隋书》署了魏征之名,其实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但是他官最大,就归在他名下。《新唐书》的署名,欧阳修坚持分开,因为他说宋祁的年龄比他大,作为后辈,他不敢独享此书。结果,《新唐书》就分开署名,谁写的就署上谁的名。宋祁说,欧阳修是他见过的最谦虚而又尊重别人的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赤霓”E书作品 -18- 更多电子书尽在 早安社区 52精品E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