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作恶不必谏

 

  【原文】人之出言举事,能思虑循省,而不幸有失,则在可谏可议之域。至于恣其性情,而妄言妄行,或明知其非而故为之者,是人必挟其凶暴强悍以排人之异己。善处乡曲者,如见似此之人,非惟不敢谏诲,亦不敢置于言议之间,所以远侮辱也。尝见人不忍平昔所厚之人有失,而私纳忠言,反为人所怒,曰:“我与汝至相厚,汝亦谤我耶!”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
  【译述】一个人说话办事,能够深思熟虑,并且不断反省自己,这样的人不幸犯了过错,可以对他进行规谏劝告,帮助他改正错误。至于那种随心所欲、无所顾忌、胡作非为,或者是明知道这件事是错误的,却非要故意去做的人,必定会凭借其凶狠暴戾,强健勇悍来排除别人对自己的议论。善于处理邻里之间关系的人,如果看到类似这样的人,不但不敢对他进行劝告规谏,就是听到别人议论他,自己也要躲开,这就是为了避免受到他的侮辱。我曾经看见有人不忍心平时交谊深厚的人犯下过失,用诚恳正直的话规谏劝告他,反倒引起那人的恼怒,说:“我与你交情极其深厚,难道连你也来毁谤我吗?”孟子说:“不讲仁义的人,我们怎么能够和他交谈呢?”
  【评析】这是作者从多年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的一条道理,有它的合理性。
  为恶多端的人,早晚必受国法制裁,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封建社会有一条原则叫“文死谏,武死战”。那些直言进谏的忠臣当然有忠君思想的一面,但是也不能忽略他们有为百姓谋福利,希望社会安定的一面。因此对那些今天看来是“愚忠”的封建大臣也不能一概否定,然而那些高高在上的君主却往往自私贪鄙,德行不高,修养不够。对忠言直谏的大臣轻则贬官流放,重则杀身灭族。恰好应了袁采这句话“小人为恶不必谏”。
  春秋有一个国君叫晋灵公,凶暴残忍,不行君道。厨师没有把熊掌煮熟,他让人杀了厨师,放在大筐里,让妇女抬着走过朝堂,以此来恐吓群臣。晋国的两个忠臣赵盾、士会看见后,就屡次劝谏晋灵公。他们讲了很多大道理,然而这位晋灵公只是表面上答应,说以后不这样做了。其实丝毫也不曾改悔。并且对赵盾怀恨在心,派一个叫鉏麑的武士前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前往赵盾家行刺,看到赵盾的屋门已经打开了,赵盾早已穿好了朝服准备上朝。因为时间还早,就坐在那里打嗑睡。鉏麑退出来,长叹一声说:“这样恭恭敬敬的大臣,是老百姓的主心骨啊,杀了老百姓的主心骨是不忠的行为;放弃了君主的命令,又是不守信用的行为。在这样不忠不信的行为中我占有一样还不如死了。”于是这位鉏麑就触槐而死。晋灵公看行刺不成,就设下酒宴,请赵盾饮酒。暗中伏下刀斧手,想要杀了赵盾。灵公的一个贴身卫士叫提弥明的,知道了这件事,提弥明也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他走上宴席,说:“臣子陪君主饮宴,不能超过三杯酒,否则不合礼法。”扶起赵盾就走。灵公一见赶紧叫出他那条又高又大的恶犬咬赵盾。赵盾生气地说:“不用人,却要用一条狗,这算什么能耐?”在提弥明的帮助下脱离了危险,但是提弥明却不幸被灵公杀了。
  灵公的行为大大激怒了晋国人民。他当然不会有好下场,一个叫赵穿的人终于在桃园杀了晋灵公。可以说是为民除害了。
  赵盾虽然忠心耿耿,屡次进谏,却险些被晋灵公所杀。“小人为恶不必谏”,对晋灵公那种人你又何必去劝谏他呢?

 

古典小说之家“沉思曲”资料整理;

“云中孤雁”免费制作;

更多精彩e书尽在:GSH.YZQZ.CN